国星宇航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航天科技加人工智能有没有搞头?
近期,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星宇航)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提交了IPO的申请文件,保荐人国泰君安和建银国际。拟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
根据招股书披露,国星宇航成立于2018年。以商业航天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率先专注于探索AI技术与卫星技术的交叉领域,在开发AI卫星及星基解决方案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2021年,国星宇航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国星宇航脚踏“商业航天”和“人工智能”两大重点热门领域,作为投资者如何读懂公司的资本故事?
身处朝阳行业,尚未实现盈利
“商业航天”和“人工智能+”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分别首次提及了“商业航天”和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而随着中国版“星链”发射计划的逐步逼近。商业航天在未来十年内必定会迎来大爆发。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商业航天行业的产值由2019年约人民币0.8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1.9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4.1%,预计至2028年将达到约6.0万亿元,即2023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5.9%。
其中,与卫星相关的产业链包括卫星制造、卫星运营和应用。根据招股书介绍,国星宇航致力于研制商业卫星,保证稳定的运营管理,并根据客户广泛场景应用需求提供星基解决方案。业务涵盖了从“造卫星”到“管卫星”再到“用卫星”的完整业务链条。
2022年至2024年前9个月,国星宇航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1.77亿元、5.08亿元和2.37亿元。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按过往收入增长率计,国星宇航是中国卫星行业增长最快的商业航天企业。按2023年的收入计,其在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八;在所有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
不过,公司当前总体营收规模不大,客户集中度也较高。根据披露,2022年至2024年前9个月,公司前五大客户占公司同期总收入的73.9%、56.1%及92.7%。最大客户的收入占公司同期总收入的49.2%、21.5%及73.0%。
此外,国星宇航当前仍未实现盈利。根据披露,2022年至2024年前9个月,公司分别产生人民币9090.7万元、1.39亿元和2.14亿元的亏损。三年累计亏损约4.44亿元。
公司对此解释称:净亏损主要由于公司不断增长的经营开支,尤其是一般及行政开支和研发开支,其中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以及金融资产减值亏损净额。
公布千星发射计划,或面临太空资源争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国星宇航是中国少数具备全方位卫星研制能力的商业航天公司之一。亦是中国最早开发、制造及发射AI应用卫星及AI智算卫星的商业航天企业。
当前,公司业务主要分为星基解决方案和卫星及相关服务两大板块。
其中,卫星及相关服务,是公司整个业务的基础。公司根据客户的特定要求及规格研制及销售定制化卫星,并可提供相关的卫星运控管理。截至目前,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6颗传统遥感卫星及1颗AI应用卫星;自主开发了6颗AI有效载荷、4颗AI应用卫星及4颗AI智算卫星,已成功完成13项太空任务。
不过,公司卫星及相关服务的收入波动较为剧烈。2023年,公司来自于卫星及相关服务的收入为322.1万元,相较上年同比大幅减少94%,对公司整体营收的贡献也从上年的29%下降至不足1%。公司对此解释称,主要是由于卫星交付周期及火箭发射排期。而截至2024年前9个月,卫星及相关服务的收入又同比增加60多倍,达到2726.2万元。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