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 容玲:破浪前行——中小银行的变革与发展之路
随着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体系在业务结构与风险管理方面面临多重转型压力。中小银行作为支持地方经济与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核心金融主体,承担着提供“最后一公里”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责。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数字金融崛起以及大行业务下沉加剧,中小银行的传统经营优势正持续受到挤压。
自2017年起,国有大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密集成立,低利率普惠贷款快速下沉至县域乃至乡镇市场,对扎根当地的中小银行形成强烈冲击。中小银行被动跟随市场降息,致使净息差快速收窄且降幅高于大型银行。2023年以来,随着大行下沉节奏放缓和区域银行差异化定位逐渐巩固,中小银行与大行间的竞争趋近稳态,净息差下行幅度不再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与大行的竞争中,中小银行对业务结构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零售业务方面,伴随消费信贷需求疲软、同业竞争激烈和不良率上升,中小银行零售业务利润空间收缩、客户资源分流,对公业务呈现相对稳健的增长态势。同时,财富管理与场景金融等一系列新兴业务形态的出现,对中小银行提出更高经营和科技投入要求。面对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内部竞争力不足等多重挑战,中小银行应加速自身改革与风险化解,通过调整业务结构、补充资本、深化数字化转型等手段,夯实稳健发展基础。
行业变局:竞争趋稳与规模增速放缓
2024年,中国银行业规模呈现增速放缓趋势,主要受到信贷需求疲软、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同时,政策环境调整和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优化也对规模增速产生重要影响。
总体来看,2024年,银行业贷款、存款和同业资产增速均有所下降,但金融投资类资产增速保持较高水平,成为银行资产扩张的重要驱动力。从银行类型来看,国有大行在贷款和金融投资方面表现较为稳健,股份制银行增速普遍较低,城商行和农商银行在区域经济支持下表现相对较好。
业绩方面,2024年,银行业净利润表现总体平稳,增速较低,主要受到净息差持续收窄和利息收入下降的拖累。但非息收入增长和政策支持为盈利提供了一定支撑。2024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为1.87万亿元,同比增长0.5%,增速较为疲软。从上市银行数据来看,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长1.49%,但营收同比下降1.05%。不同类型银行中,城商行净利润增速最高(+6.57%),其次是农商银行(+4.54%),而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净利润增速相对较低。
资产质量方面,2024年,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尽管部分领域风险上升,但银行业整体不良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资产质量总体稳健。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银行业不良率为1.56%左右,与二季度持平,较一季度有小幅下降,一方面由于经济复苏带动银行资产质量改善,另一方面得益于银行业持续加大坏账核销处置力度。从银行类型来看,国有大行的不良生成率呈下行趋势,而城商行和农商银行不良生成率略有抬头,表明中小银行资产质量压力相对较大。
风险抵补能力方面,2024年三季度末,银行业拨备覆盖率为215%,较二季度末略有上升。从静态来看,银行业整体拨备覆盖率远高于监管要求,表明银行业风险抵补能力充足。从机构来看,国有大型银行拨备覆盖率保持在250%以上,拨备计提较为充分。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约为150%~200%,部分中小银行仍需进一步提升拨备水平。
经营格局转变:零售业务与对公业务分化
零售业务遭遇瓶颈
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浪潮下,零售领域竞争日趋激烈,从零售客户的存贷利差、风险回报、负债成本、代理代销等多个维度看,零售业务日益呈现“红海”特征。
零售存贷利差渐薄。根据上市中小银行公开披露数据计算,2024年上半年末,上市中小银行零售业务的存贷平均利差已降至2.37%,较2022年上半年末下降62BP;而同期对公业务平均净利差为2.7%,较2022年同期下降45BP。从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角度看,零售业务利差压力大于对公业务,进一步考虑零售业务运营成本高等特点,意味着零售业务优势可能正逐渐丧失。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