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恒瑞”换时代 三年两次定增如何撑起450亿市值

证券之星 2025-04-06 10:05:08
黄金 2025-04-06 10:05:08 阅读
(原标题:“小恒瑞”换时代 三年两次定增如何撑起450亿市值)

《投资者网》蔡俊

海思科(002653.SZ,下称“公司”)站在一个新开端。

3月底,公司宣布实际控制人之一的郑伟退休。经王俊民、范秀莲、郑伟变等原三位实控人协商,解除一致行动协议,公司实控人变更为董事长王俊民。

从三剑客到实控人变更,公司还再次发起新一轮定增。这家有“小恒瑞”之称的公司,从切入麻醉领域转型,但野心又不止于此。

三年两次定增

王俊民的时代,海思科的首个资本运作到来。

2月,公司披露新一轮的定增预案,计划最多向35名投资者募集最高13.65亿元,用于新药研发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预案明确了具体研发项目,主要涵盖6个在研的创新药。

关于这点,海思科向《投资者网》透露:“公司针对每个募投项目均有具体的资金投入预算,未来申报时会根据每个项目具体的预算金额进行分摊”,且“上述在研产品的研发及注册,是公司构建持续竞争力、为股东持续提供良好回报的现实需要,而新药研发亦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公司出于推动业务发展、提供股东回报的现实考虑,制定了本次定增方案。”

实际上,这是近年来公司的第二次运作。2023年,公司实施8亿元定增。其中,1.24亿元、3.95亿元分别用于HSK -16149、HSK-7653等药物临床研发,2.1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截至目前,两个药品均已获批上市销售,商品名为倍长平、思美宁。

创新药行业,夯实资金是永远的任务。一方面,研发和商业化是厚雪长坡,依靠长期投入才有机会滚出一个大单品。但另一方面,资金消耗的周期也较快,滚出雪球的难度相当大。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货币资金8.07亿元,其中包含了前次募投项目资金2.5亿元和自有资金余额5.57亿元。当年同期,公司研发费用3.78亿元,计入研发资本化2.2亿元,研发总投入达到5.98亿元。

2021年到2024年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合计超30亿元,商业化及进入临床阶段的创新药共有16个,覆盖肿瘤、镇痛、呼吸、慢性代谢等领域。近三年来,年均研发支出均超8亿元。

由此,海思科向《投资者网》表示:“由于创新药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因此公司预计将持续产生较大规模的研发支出,因而导致公司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小恒瑞”由何而来

一旦走上创新药这条路,海思科就得在关键要素上持续下注。

上世纪90年代,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的王俊民、范秀莲结识了成都康弘制药技术中心主任郑伟,三剑客雏形出现。之后,三人收购公司前身西藏康欣,将其更名并上市深交所。

2012年前后,三剑客开始把公司重心向创新研发转移,外部引入恒瑞医药的开发团队,内部提出“仿创结合”战略,布局me-too、me-better、best-in-class等系列药品。麻醉赛道,向来是恒瑞医药的优势领域,公司由此也走上一条新路。

2020年,公司首款创新药环泊酚获批上市,该药针对恩华药业的福尔利做了优化改良,可更好解决临床痛点。2024年上半年,公司麻醉产品销售额5.17亿元,同比增长50.94%,环泊酚是主要贡献来源。

也是此刻开始,公司“小恒瑞”的称谓不胫而走,资本市场对其爆发出极大兴趣。截至目前,公司市值450亿元左右,超越麻醉领域的“老兵”人福医药、恩华药业。

但不同于传统制药大厂,公司自转型起就独辟蹊径出“轻资产”模式。生产环节上,公司采取自有生产、合作生产与委外生产相结合的多元模式。其中,委外与合作生产占据重要地位。通过部分生产任务外包,公司无需背负固定资产投资压力,负债率保持在40%以下,节流的资金进而投入到研发。

很明显,“轻资产”衔接的是“高研发投入”,后续再推进到商业化。回溯本轮定增,公司布局6款在研药品,商业化的雪球也是滚动在即。

对此,海思科向《投资者网》表示:“多款药物已进入临床后期或上市审评阶段,市场潜力显著。补充流动资金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支持业务扩张,提升抗风险能力。国家政策鼓励创新药研发,行业增长明确,公司研发实力及管线储备扎实,资金投入将加速产品商业化,巩固竞争优势,符合长期发展战略。”

走出舒适圈

海思科的“轻资产”模式,本质是资金效率优先导向。公司通过资本输血,逐步完成自我造血的演化过程。但这次,“小恒瑞”有意突破自我的舒适圈。

2024 年,公司陆续有思美宁及倍长平等创新药上市,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思美宁作为第三代中枢神经系统钙离子通道调节剂,适应症包括适应症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倍长平作属于糖尿病药物,直接对标国际竞品,意在填补超长效降糖药的市场空白。

更加多元的管线布局背后,公司将面临更广阔的竞争。科伦药业已上市倍长平同靶点的药品曲格列汀,该药为武田原研药的首仿。公司向《投资者网》表示:“中国作为糖尿病大国,患者基数庞大且治疗依从性需求迫切,倍长平具备替代传统日制剂及进口药物的潜力”。

下定决心“卷”向新领域之际,公司还在部署出海计划。2024年,公司环泊酚在美国开展多项临床三期研究,相关项目完成数据锁库,计划今年申报新药上市。

关于这点,公司向《投资者网》透露:“将持续不断地深入调研海外市场需求,根据本公司产品特点和优势,选择合适的 出海模式与出海市场;将积极寻求与海外药企、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合作研发、技术转让、授权许可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持续通过产品对外授权,进一步提升公司创新品牌价值。”(思维财经出品)■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