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连平:中美“关税战”博弈中的思考
观点网 近来最火热的经济话题,必然是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胡乱抡起的“关税大棒”。
不久前4月2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实施一项前所未有的“对等关税”关税政策,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数十个贸易伙伴征收更高的“对等关税”。
其中,中国成为了特朗普的“重点关注对象”。
美国对中国实施了34%的对等关税,叠加此前于2月、3月因“芬太尼问题”等因素为由,已加征的20%关税,关税税率达到54%。
中国随后发起对美国的反制,双方互相加码。直至4月12日,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已提高至125%;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的关税提高到145%。
“对等关税”政策对本就处于悬崖边上的全球贸易格局,再带来一次重大转折。
在如此“剧变”时期,我们于4月15日在西安见到连平。作为国内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他对这场突然的黑天鹅事件,有自己的解读。
在连平看来,中美之间的关税博弈大概会有两个走向。
其一,双方互相叠加超过100%关税,按照这个税率落地推进,中美之间会发生实质性的商品贸易脱钩。“因为在超过100%的关税的情况下,生意已经没法做了。”连平指出,而服务贸易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不一定会脱钩。
第二种走向,双方把关税提升至“难以接受”的极点,再坐下来谈判。“先把整个情形推到最极限的状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做适当的让步。”这是特朗普惯常使用的“极限施压”策略。
他分析,中美贸易战,通过增加关税的形式,已对双方的产业链造成了巨大影响。
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主要产品,包括制造业和一些中高端技术密集型产品,如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而美国主要出口农产品、石油、中高端技术产品等商品给中国。随着关税的提高,这些商品和相关行业的交易成本急剧增加,都会受到很大冲击。但美国面对的情况会更严峻。
连平表示,把关税提升至极限并不是特朗普的最终目的。对美国来说,其市场上至少短期会出现供给短缺的状况,其他国家短期内没有办法对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产生替代作用。
“而且制造业回流并不像特朗普表面上想的那么简单。”连平说,制造业回流需要有投资的过程、掌握技术的过程、劳动力培育的过程,短期做不到。“中国的制造业体系、工业体系达到今天的水平,是通过几十年的努力。” 美国的人均GDP已达8.5万美元,劳动力成本高昂,中低端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回流。
连平认为,特朗普也知道所谓极限施压,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一定的关税水平上面跟中国达成协议。与此同时,减少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逆差。
资料显示,2024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6882.8亿美元,而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为3610.32亿美元,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到3550亿美元。
如何尽量抹平这个差值,向中国兜售更多石油、天然气、农产品,甚至飞机等商品,“是特朗普最想获得的利益所在,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连平猜测。
事实上,近段时间美国政府一直声称很快会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美东时间4月17日,特朗普亦再次强调,有望在1个月内与中国达成协议。
“我认为最后可能的还是要靠谈判来解决问题。”连平说,国家目前的“硬刚”对后续谈判有利。而且目前中国比美国更有底气,“国内有些企业是出现困难了,但还不至于出现很大的恐慌,社会层面基本稳定。”
而在美国,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砸到自己的脚。特朗普的政策受到国内民众的普遍的反对,国内”后坐力“很大,因为他们受到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的影响。
4月初,全美多地就爆发了以“Hands Off”为主题的抗议活动。“如果再不改变政策,会有更大的规模的游行,更多的人会出来,因为这影响到他们的基本生活了。”
因此,中国不会做“第一个松口的人”,连平表示:“对美国来说,他自己喊出来要跟你谈判,其实已经是举起了谈判的白旗”然后接下来,中国可以在谈判桌上再跟它进行斗争。
对可能产生的谈判的复杂、曲折,艰难和反复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中国经济自身的韧性将是谈判的最大底气。在关税战上难以得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不能让他得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