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资金入市,到底意味着什么?

证券之星 2025-01-25 09:39:00
基金 2025-01-25 09:39:00 阅读

1月23日上午,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

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大家都很关心,中长期资金入市规模到底有多大?对A股有多利好?哪些板块、股票是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真正受益方?

今天就来聊聊。

01

中长期资金规模有多大?

此次新闻发布会已经划好了重点——

“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各家券商对“新增保费的30%”到底有多少进行了测算:

中信建投认为规模在1000-1660亿:

总的来说,新政策下2025年保险公司至少将投入1000亿资金进入A股(主要来自第二批保险资金的长期股票投资试点)。

考虑到试点公司可能仅为一家或两家保险公司,且有非大型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参与试点的可能,因此,五大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可能贡献540-660亿资金进入A股,和第二批试点合并考虑后,新政策可能带动1000-1660亿中长期资金流入A股。

这一规模可能在未来几年继续增长。

中泰证券的测算结果类似:

2024年A股五大险企保费收入达到2.83万亿,同比增长5.3%。若能维持这一增速,则2025年保费增长1415亿元,若30%资金投资A股则能带来约500亿元的增量资金。

第二批保险资金的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将在2025年上半年落实到位,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后续还将逐步扩大。

国泰君安的测算更为乐观:

“新增保费”应为扣除赔付及费用开支后真正可用于投资的保险资金,可近似理解为“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较年初增长数额(剔除投资收益影响)。

假设2024-2025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均较年初分别增长16%/14%,考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及流动性等约束因素,预计真正有权益提升空间的主要为以上市险企为代表的大型保险公司,假设大型保险公司行业保费占比约55%,基于“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的目标,预计将为行业带来约5000亿增量资金。

这些都是基于对于“每年新增保费”的不同理解做出的测算,实际落地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不管怎么算,这些“真金白银”的量级都比较可观,更关键的是,预计规模未来还会持续增长。

此外,这次会议还提出,“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

中泰证券认为:

2024年四季度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公募基金净值达到32.8万亿,其中开放式基金达到29.0万亿,股票型开放式基金达到4.45万亿。

若整体完成每年增长10%的目标,则意味着仅开放式基金就能带来约5000亿元增量。

02

对A股有多利好?

2024年9月24日,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成为A股的重要转折点。

一系列重磅政策,成功增强了市场信心,A股迎来大反弹。

不过,随后数月,在一些利空因素的干扰下,市场持续调整,但同时A股也显示出较强的韧性。

2025年开年,A股的波动进一步加大。当前市场临近春节,处于“空窗期”,叠加特朗普上台带来的关税预期,整体市场情绪较为敏感。在这一时点,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可谓及时雨,对冲外围利空消息,呵护市场情绪。

虽然说中长期资金入市不是新鲜事,但这一次不管是资金规模,还是具体实施细节,都“诚意”满满。

中长期资金入市,将进一步增强A股的稳定性和资金来源多样性,带来更多长期稳定资金,为A股走出长牛慢牛行情奠定基础。

03

哪些板块、股票或更受益?

先上结论——高股息央国企上市公司可能会成为中长线资金较为偏好的方向。

一般而言,中长线资金的风格较为稳定,注重的是企业中长期的价值增加,对股价短期的波动不太敏感。

市场认为红利资产更大概率能为投资者提供持续的股息回报,这一点和保险、社保、养老金这样的中长线资金的资金属性(定期支付)更为匹配。

随着债券收益率下行,对中长线资金来说,相比于债券资产,红利资产配置性价比更加凸显。

近些年随着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央国企在治理结构、市场化改革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化,推动了其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特别是在经济周期波动较大时,央国企往往能够凭借其稳固的市场地位和政策扶持,提供相对稳定的回报。

央企在分红方面,更是A股的“排头兵”。

从2023年年报各类企业分红情况来看,央企的分红公司数量占比、分红总额等指标,均优于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

A股2023年年报不同公司属性分红情况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1231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1231

政策层面鼓励央企分红,央企分红的持续性和潜力或更被关注。

2022年5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支持上市公司综合考虑行业特点、经营模式、所处发展阶段、盈利水平、资金需求等因素,制定合理持续的利润分配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通过现金分红等多种方式优化股东回报。

2024年12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特别指出引导控股上市公司牢固树立投资者回报意识,增加现金分红频次、优化现金分红节奏、提高现金分红比例。

据融通基金公告,融通中证诚通央企红利ETF(场内简称:央企红利50ETF,基金代码:159336)于1月22日成立,该基金首发募集资金5.4亿元。

而且该指数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央企上市公司中,选取预期股息率较高的5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预期股息率较高的央企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从历史表现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证诚通央企红利指数基日以来(2016/12/30-2024/12/31),收益表现、最大回撤优于市场上其他主流红利指数以及重要宽基指数。

数据来源:Wind数据来源:Wind

数据区间:2016/12/30-2024/12/31;

注:中证诚通央企红利指数2020-2024年年度涨跌幅分别为0.34%、26.12%、-9.19%、5.57%、19.49%,指数业绩不代表基金产品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

同时该指数股息率较高,估值较低,红利属性突出。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证诚通央企红利指数的股息率为4.21%(近12个月),高于同期央企红利50、央企综指、上证指数、沪深300和万得全A;同时,其估值又相对较低,表现出更低的估值和更高的分红水平。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12/31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12/31

参考资料:

银河证券,《耐心资本和长期资金聚焦在哪些方向?》,20250123;中泰证券,《长线资金入市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20250123;中信建投,《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有哪些新举措?》,20250123;国泰君安,《增量资金入市指引进一步明确,全面利好非银》,20250123

文中券商观点均节选自券商研究报告,仅作举例说明,不代表本文观点,亦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与承诺。

尊敬的投资者: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出如下风险揭示:

一、依据投资对象的不同,基金分为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基金中基金、商品基金等不同类型,您投资不同类型的基金将获得不同的收益预期,也将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一般来说,基金的收益预期越高,您承担的风险也越大。

二、基金在投资运作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风险,既包括市场风险,也包括基金自身的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合规风险等。巨额赎回风险是开放式基金所特有的一种风险,即当单个开放日基金的净赎回申请超过基金总份额的一定比例(开放式基金为百分之十,定期开放基金为百分之二十,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特殊产品除外)时,您将可能无法及时赎回申请的全部基金份额,或您赎回的款项可能延缓支付。

三、您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四、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五、材料中展示的基金(以下简称“本基金”)由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基金管理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约定申请募集,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许可注册。本基金的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已通过中国证监会基金电子披露网站【http://eid.csrc.gov.cn/fund】和基金管理人网站【www.rtfund.com】进行了公开披露。中国证监会对本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本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本基金没有风险。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