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并不是线性的 - 战略问题和策略问题

证券之星 2025-04-20 10:13:58
期货学院 2025-04-20 10:13:58 阅读

来源:紫金天风期货研究所

小时候我读得最多的一本书,叫做美日海空大战,这本书非常有意思,作者很有意思,书写的也很有意思。

我对日本二战中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兴趣,这主要来源于小时候听长辈们谈起抗日战争时候,亲历战争的人谈论战争和书本上看起来很不同。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像你判断下个月市场的走势,和复盘上个月市场走势的区别。复盘的时候你可以总结出很多东西,但身处其中是另一个故事。

在日本的这些故事中,有两个是最令我深思的,第一个故事是日本陆军在波茨坦公告之后的故事。

1945年7月26号,中美英发布公告,督促日本投降

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关东军开始全面进攻

在那之前,其实日本已经在准备结束这场根本打不赢的战争,裕仁在4月就选择了铃木贯太郎作为新的内阁总理大臣,尝试结束这场战争,铃木贯太郎是曾经的海军大将,裕仁的侍从武官长,在二二六事件中大难不死,这里必须稍微解释一下,日本海军在1945年已经没有了任何战斗意志和战斗的资本,他们有将军没有舰队。而日本陆军对于结束战争根本没有兴趣,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一方面陆军虽然在1945年打不赢中国美国和苏联的陆军,但欺负海军没有问题。海军的投降会让陆军和海军同时变成战犯。一方面日本海军和陆军的矛盾远超简单的军种之争,某种意义上甚至是阶级矛盾。

所以选择一个海军,侍从武官长,被二二六深深伤害的人组阁,用意是鲜明的,裕仁已经完全不信任日本陆军的说法,但他知道日本陆军做过一次二二六,就可以做第二次。

所以铃木在组阁的时候,最头疼的人选就是陆军大臣,这个人必须对裕仁忠诚,还要在中底层士官中有足够的威信,能够压服他们不搞第二次二二六。铃木贯太郎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做出了一个极其优秀的选择,他选择了自己担任裕仁侍从时候的同事,阿南惟几。阿南惟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出身谈不上特别好,但也谈不上差,他成绩不算特别好,但也不算差。他支持当时日本的本土玉碎计划,但铃木知道阿南惟几对裕仁的忠诚。

在铃木贯太郎拜访日本陆军高层的时候,差不多是1945年4月,大和号装着豆油进行了最后一次出击然后以一种丑陋的方法沉没。当时日本陆军已经基本上确定了,不管战争最后结果如何,作为日本陆军最大敌人之一的海军已经失去了一切。所以在铃木这位前海军大将拜访的时候,杉山元提出的条件是,继续本土玉碎计划,统一海军和陆军,陆军拥有一切的权力。

这个条件其实等于是不想谈,但铃木贯太郎听完之后直接同意,杉山元当时甚至以为自己听错了。而且铃木选择的陆军大臣是阿南惟几,当时被认为是支持本土作战的人士。

所以在1945年4月到8月的四个月里,阿南惟几一直都很强硬,和当时海军大臣米内光政一直吵架。但之前说过,阿南惟几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他和很多日本陆军一样出身卑微,但后面娶了一个中将的女儿,加入了裕仁的侍从,他支持本土作战但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他和中下层军官关系不错,但又和东条英机有矛盾。所以虽然他和米内光政一直吵架,但在1945年夏天米内光政想辞职的时候,他又亲自写信挽留。

简单来说,日本海军已经失去了一切,而且他们战前往往出身更好,有太多可以失去的,所以只想投降,日本陆军还有一些家底,而且战前往往出身更差,没有任何可以失去的,所以只想胜利或者死亡。

阿南惟几同样渴望胜利或者死亡,但他对裕仁的忠诚,让他愿意妥协。

这个故事的高潮,是即便在广岛原子弹之后,所有人都知道战争已经打不赢了,日本陆军还想着,进行一次本土决战可以获得更好的谈判条件。这其实在我看来,其实是一个合理的思路,日本陆军很多人都知道战前那种残酷的生活,生不如死。打一仗即便只有微弱的希望,也好过战败再去过之前的生活。而日本海军的人,确实就想法截然不同。

这点从1945年8月9日会议上,阿南惟几的发言可以一窥究竟

本土決戦は必ずしも敗れたというわけではなく、仮に敗れて1億玉砕しても、世界の歴史に日本民族の名をとどめることができるならそれで本懐ではないか

(本土决战并不一定输了,即使输了,一亿玉碎,如果能够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日本民族的名字,那岂不是我们的目标)。

这句话绝对是当时日本陆军很多中下层军官的思路。所以当时所有尝试政变的中下层军官,都团结在阿南惟几身边。

在裕仁最后决定投降之后,日本陆军的中下级军官准备叛乱,伪造了阿南惟几的宣言,盖上了他的印章,阿南惟几一方面表达了对这些士兵的理解,但另一方面如铃木贯太郎猜想的那样,阿南惟几对裕仁的忠诚凌驾了一切。

1945年8月13日,当裕仁召见阿南惟几,要求他严惩这些人,但阿南惟几为这些下级军官辩护,当时所有人都觉得阿南惟几可能要进行一场二二六,东条英机也在深夜到访。

而第二天,1945年8月14日,当阿南惟几从御前会议中回到陆军省,他180度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事后去看,这点并非没有迹象,在之前几天,阿南惟几就开始做准备执行裕仁的投降思路。但在那天,他有三个群体要说服,一个是他身边的亲信,一个是政变的中下层军官,第三个是全体陆军。他身边的人要求他辞职让铃木内阁失效,中下层军官之前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他身上,而领导者突然放弃让这些人没有后备计划,面对全体陆军,他以遵守诏令为核心思想发布了公告。并且由于他之前几乎是所有中下层军官的众望所归,他知道这些人的计划,自然也知道如何抓住头头脑脑。实话说日本底层士兵也没有太多战斗的意愿,日本陆军下层军官,尤其是战前是贫苦农户子弟的军官,最有斗争意愿。被控之后事情就结束了。

1945年8月15日,阿南惟几在家中自杀。

如果事后去看这段历史,大部分想不到日本陆军在被炸了两颗原子弹之后还想裹挟全国继续玉碎,但这个事情有自己的合理性。更大部分人,甚至身处其中的人,都想不到阿南惟几会用这么一个方法去解决问题。

所以一个很长的趋势,即便是你知道它已经要结束,它结束的过程也往往充满变化,而一个经历很深沉的人,往往很难看透。所以不要低估了历史的复杂性,它并不是线性变化的。

阿南惟几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他遵守裕仁的战略做好了之后,所有他的表现都是他完成这个目标的策略。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日本海军整个太平洋战争,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失败,就是战略和策略从一开始就没有匹配过。当然这个问题要复杂一点,所以有几个部分我想说

1,日本的战前战略符合当时的合理假设,但开战后一切都变了,而日本海军完全没有改变自己的战略

2,在整个战争中,他们的战略要求他们做出激进的做法,而他们的出身,他们的懦弱让日本海军大量执行保守的策略

最后事情自然无法挽回。

其实更深层一点,这个矛盾其实根指日本海陆军区分。日本海军军官更多来自富裕的城市中产阶级或者贵族家庭,很多都具有西方留学经验。日本陆军军官更多来自中下层阶级,对资本主义有所敌视。

但日本海军所需的资源,橡胶石油,来自英国和美国殖民地,日本陆军需要的资源更多在亚洲大陆。

所以导致更亲西方的海军,被迫要支持对英美的战争,更反对西方的陆军,被迫要支持对苏联的战争。

我小时候读历史读到“上下同所欲者胜”的时候,并没有这种厚重感,但如果你从上面这个角度思考,你会发现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从一开始就没有正确的战略目标。

从日本海军战前的策略制定中,他们有几个出发点

1,美国在1930-1941年出台大量中立法案,限制美国对欧洲和日本的战争卷入程度,而且在他们之前的扩张战争中,亚洲并不是西方列强的重点,无论是日俄海战,还是侵华战争,他们感受到的一方面是以小博大,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对手在一次决战中失败后,往往都会放弃亚洲的利益。

2,舰队决战论,例如日德兰海战之后德国海军从此失去战略能力,日本并不是完全对美国的工业能力一无所知,但他们不认为美国会为了亚洲进行总动员。

3,英国和美国在1930年代,进行了严重的贸易战,英国在1932年进行了帝国特惠制孤立美国。美国明确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英国对苏联怀疑,而美国大力支持苏联。

所以战前美国GDP几乎十倍日本,日本海军依然觉得可以通过一次舰队决战来迫使美国承认日本在亚洲的地位,并且打破战略资源的禁运。我相信珍珠港-中途岛的战略设计,也参考了日德兰海战德国人的思路,先用一个诱饵舰队,再进行决战。这就是工业产能差距对策略的制约,日德兰海战之前,英国造舰能力是德国的2-3倍,导致德国必须抓住很少有的机会,制订精巧的计划,进行所谓的决战。而英国只需要保持战略慎重,增加自己的舰队规模,就可以倒逼德国进行冒险。日本一样如此。

但无论如何,在珍珠港之后第二天,日本的所有战略都落空了,他面对一个准备全面动员的工业国。

这意味着日本本来想三个月搞定的事情,变成了一个三年都不一定搞得定的事情,日本必须进行实打实的太平洋战争。

事后去看,从那时候开始,日本就已经必须做出更激进的策略。不然这场战争他们根本无法获胜。但在整个太平洋海战里面,日本海军给人的感觉就是慢慢死去,他们想的都是速胜,一旦没有速胜,每天想的就是战略劣势,必须讨巧,而又只想讨巧,不想拼命。在中途岛,其实撤退已经意味着输了一半,但山本没有决战的决心,在瓜岛,阿部弘毅在第一轮遭遇战中,直接炮击干掉了斯科特少将和卡拉汉少将,瓜岛门户洞开,而阿部弘毅不想冒险去炮击亨德森机场,导致所有的牺牲没有意义。在菲律宾湾,栗田健男在小泽舰队自我牺牲后,担心空袭不愿意去冲进莱特湾。

在微观上看,这些决策都有自己的策略判断依据,在中途岛想的可能是不能冒险,在瓜岛担心的是美国舰队依然有抵抗能力(但实际上当时只剩下两艘失去舰队指挥官的军舰),在莱特湾认为会遭遇空袭。但和战略都是背道而驰的。日本的工业和造舰能力,让他们在海战中必须冒险以小博大,事实上他们制订的也都是这样的策略,但执行起来,一层层指挥官都有所保留。战略半径越来越小,情况越来越危急,但一直没有放手一搏的勇气。一个工业产量落后的国家进行大级别的战略决战,本来就是劣势,好不容易制定了以小博大的策略,还获得了一些成功的机会,但最后都无法执行,就失去了一切机会。其实中途岛和瓜岛如果获胜,后面的世界是会有变数的。

但就像之前说,那本书读完之后我的感觉就是,日本海军一直有一种深层的矛盾,他们内心深处根本不相信可以打赢美国,他们深深知道工业产能的差距,但他们需要的资源让他们只能进行这场战争。

最后只能进行可笑的以小博大,混合豆油,工业酒精和木炭油的大和号都没有带回航的燃料。

这两个故事我都很喜欢,我们的世界并不是线性变化的,正如艾森豪威尔说的,所有的计划都没价值,但做计划的过程很有价值。不能指望自己能预测未来,或者庙算一切,因为不确定性始终存在。但在做计划的时候,或者说做事的时候,保证自己的战略和策略目的一致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像你做投资的时候,如果你的目标是一年赚4%的美元名义回报率,那你做任何高风险的事情都是没价值的,如果你的目标是一年赚100倍,那么你做任何高风险的事情都是有道理的。无非你在目标赚4%的时候不要眼红别人赚了40%,你想赚100倍在运气不好亏完的时候也不要后悔。

这个世界永远都是一无所有的人希望以小博大,拥有一切的人希望保守和平,这没有对错只有不同。就像面对这个世界,你的目标到底是活到2050年,还是用混乱做阶梯都没有错。只要自己想清楚就好。我的感觉是,这个世界大部分人,其实都没仔细想过自己的战略目标到底是什么。很多人的假设就是世界会按照自己设想的方法运行,然后自己什么不用做就可以。但很多时候并非如此,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你的发心决定了你的命运,当然,也决定了你的策略。

从1914年到1945年,这30年的世界几乎没有人可以预料,美国和英国从朋友到敌人再到朋友再到敌人,日本从崛起到衰落,中国从积弱到复兴,苏联和德国也有朋友到敌人到朋友再到敌人的故事。我相信未来的世界也没有人可以预料。但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在一个非线性的世界里面,保持战略目标和策略方法统一,同时能灵活调整战略目标并且始终保持策略方法统一的国家,才有机会活到最后。国家如此,个人何尝不是如此。

(转自:紫金天风期货研究所)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