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行业加速洗牌 基金经理看好两大发展方向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连续突破50%,充电桩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从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到西北戈壁滩,从央企基建到民营资本,各方围绕技术路线、市场份额、商业模式展开白热化竞争。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国泰基金、金鹰基金、德邦基金、诺德基金、东海基金等多家公募基金经理,从投资与产业视角,揭示充电桩行业高速发展背后的投资逻辑。多位基金经理认为,高压快充技术有望在未来成为充电桩市场主流,随着超充技术快速迭代与产业大资本的进入,行业加速整合,中小公司面临被收购或退出的压力,技术迭代、中小城市下沉市场和海外出口是充电桩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超充有望成市场主流
近日,充电桩行业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大焦点,在比亚迪推广“10C技术”大规模建设“兆瓦闪充站”的刺激下,多只充电桩概念股大幅上涨,开年来万得充电桩指数最高上涨逾29%。
市场上,华为、理想、小鹏、小米等均对外表示要大规模建设超快充电桩,蔚来和宁德时代合作换电模式,大家都试图通过技术迭代在充电桩市场抢占更多用户,不同公司的技术路线之争,催化出一场全新的“补能变革”。
以深圳为例,其正着力打造“超充之城”。数据显示,深圳已建成投用超充站1002座、充电桩超41万个,在全球率先实现超充站、充电枪数量全面超过加油站、加油枪。
“车主可以实现一杯咖啡时间内完成充电”。记者在深圳笔架山公园“光储超充-车网互动”一体化示范站看到,该充电站部署了3套全液冷超充主机,配备6把液冷超充枪和22把快充枪,配有2台储能产品和2个光伏车棚,还配置了咖啡驿站,该充电站是中国石油携手华为数字能源合作建设的首座“光储充”示范站。
“高压快充技术有望在未来成为充电桩市场主流。”国泰智能汽车基金经理王阳向记者表示,超快充主要有大电流和高电压两条技术路线,由于高电压技术可降低能耗、提高续航、减少重量、节省空间等,相比之下优势明显,有望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
“国内龙头新能源车企大多都在自建超快充电桩,超充的本质是提升补能效率,增强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德邦基金投研人员同样表示,目前市场存在充电和换电并存的技术路线,但从总的电动车保有量角度来看,充电方式已经成为主流的补能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充电相对于换电在普及程度和用户接受度方面将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金鹰基金权益投资部基金经理李恒介绍,特斯拉最早在全国建设超充站,近年来比亚迪、小鹏、理想、华为都开始推广5C以上的超快充。市面上快充桩功率多数在120—240kW,而5C以上的超快充功率在500kW以上,20分钟内即可充满电,对充电功率模块的要求更高。同时蔚来、宁德时代在推广换电模式,可以在几分钟更换电池,但目前推广范围相对有限。
东海基金基金经理王亦琛则认为,超高压快充和换电都有各自优劣势,估计要打一场持久战,最后还是综合能力的比拼,比如车桩协同的程度、电网改造的速度、电池的标准化等等。王亦琛认为,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高,可能会倒逼充电桩功率升级,并且让充电场景进一步分化,家用桩要经济性、公共桩要“解渴”。供给侧上因为使用率的提升使得盈利拐头临近,也会让劣质产能加速出清。
运营三足鼎立
目前,市场上建设、运营充电桩的企业众多,差不多可以分为央企基建、车企生态、第三方运营三足鼎立格局。中石油、国家电网依托能源网络抢占先机,华为、小鹏等企业通过生态闭环绑定用户,特来电等第三方运营商则凭借规模效应构建护城河。
因为准入门槛不高,在中小城市,还有众多中小创业公司参与其中,充电桩市场形成百家竞争的格局,竞争十分激烈。
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2024年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358万台、私人充电桩保有量924万台。但是2024年公共充电桩新增量85万台,较2023年同比增速43%显著放缓,导致充电桩产品价格有所下跌,给制造企业带来盈利压力。
“充电桩运营是重资产的生意,在电动车发展初期,利用率低下,盈利微薄,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提高,头部运营商开始盈利,发展较早的企业有卡位优势,占据较好地段,客流量也较高,目前充电桩运营商格局已基本稳定。”李恒向记者介绍,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截至2025年初,我国公共充电桩运营商市占率排名前四合计占比58%,竞争格局偏分散。
“目前充电桩市场的进入门槛不高,市场竞争相对激烈,从上游的设备制造到下游的充电场站运营,各个环节都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德邦基金投研人员认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那些拥有技术创新、服务质量、运营效率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能够在充电桩市场的持续发展中获得显著的优势与收益。
诺德基金基金经理王恒楠表示,首先,部分资源整合型巨头依托加油站网络布局“加油+充电”综合能源站,例如国家电网在电网调度和公共快充领域具备优势。其次是头部运营商凭借规模化运营能力和数据平台优化,在公共充电市场持续领跑。此外,还有部分车企通过自建超充网络提升用户体验,可以绑定用户,如换电+超充组合。
王阳认为,研发能力好、性价比高、配套服务完善的企业有望真正受益于充电桩的大规模发展。一方面,研发能力好的企业有望引领行业趋势,获得先发优势;另一方面,县域等下沉市场的开辟具有规模效应、成本优势的企业依旧占优。此外,充电桩具备基础设施属性和高频使用的特征,其全生命周期服务对于用户的使用体验愈发重要,直接影响到用户的购买决策,部分企业也有望在充电桩大发展中凭借完善的配套服务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未来可能会有三类企业杀出重围,分别是技术派、规模派、生态派。”王亦琛告诉记者,技术派拥有高压快充、车网互动等技术壁垒;规模派通过较高的市占率和终端用户数量大的优势摊薄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创造盈利空间;生态派则是具有从车到桩到站甚至到云一体化方案的龙头公司,再借助服务,牢牢地“圈住”车主,通过用户黏性获取超额回报。
机遇在两大方向
在采访中,多位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技术迭代和海外出口或是充电桩企业未来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
李恒认为,未来行业增长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快充升级,为了改善电动车的充电体验,车企开始推出5—10C快充车型,充电桩功率随之大幅提升,制造难度和产品价格也被推高;二是出口新兴市场,过去充电桩出口欧美市场已渐趋稳定,东南亚、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电动车发展滞后,正处于渗透率爆发前夕,充电桩需求或将迎来快速增长。
王恒楠同样表示,首先是技术升级带来的增长机会。用户对充电速度的需求日益迫切,超快充(如800V高压平台、液冷技术)或将成为主流方向,尤其是高速公路、核心城区等高流量场景。光储充一体化可缓解电网压力,降低用电成本,适合工业园区、商业地产等场景。
其次是下沉市场渗透带来的增长。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地区充电网络覆盖率低,结合政策补贴和城乡新能源车普及,或将成为增量重点。
最后,海外市场拓展也大概率会带来增长机会。欧美充电桩建设滞后,中国企业在设备制造、运营经验上具备了一定的成本和技术优势。
王阳则认为,一是看政策落地情况。《关于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的出台有望进一步扩大充电桩渗透率;二是看下游需求情况。当前车桩比仍维持在2.5:1左右,与1:1的理想比例还有较大差距,随着新能源车数量持续增长,需求预计较为稳健;三是看出海情况。当前海外车桩比缺口远大于国内,价格和毛利率水平也相对较高;四是看技术进步情况。随着大功率快充技术、光储充一体化等技术进步,也有望进一步催化充电桩需求。
“充电桩市场的增长已经从跑马圈地走向精耕细作,从电力搬运工升级为能源路由器,超充的技术突破和场景下沉、能源网络的重构(如参与虚拟电厂等)都可能带来进一步的增长空间。”王亦琛表示。
随着一线城市超充逐渐覆盖,中小城市的下沉市场也成为各方角逐的重要场景。王恒楠表示,首先是需求总量激增,充电桩在一二线城市快速普及,密度提升,并向低线城市下沉。同时,需求结构化特征明显,私家车占比提升推动社区慢充、目的地充电需求;网约车、物流车带动城市快充节点加密。与此同时,技术迭代压力也较大,电动车电池容量普遍突破80kWh,倒逼充电桩功率从60kW向180kW+升级,老旧设备或面临淘汰。行业整合在加速,中小运营商也可能面临被收购或退出的情形,最终有望形成“全国性平台+区域龙头”的垄断竞争格局。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原标题:充电桩行业加速洗牌基金经理看好两大发展方向)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