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系列:化债 各省怎么说?
回顾2024,关于化债有哪些表述?
中央层面:(1)制定实施了一揽子化债方案;(2)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利息负担;(3)债务透明化和全口径监测;(4)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
地方层面:各地对于债务管控、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相关表述,方向很清晰:在继续强调遏制新增、化解存量隐性债务的基础上,注重健全全口径债务监测制度,推动融资平台压降、转型和退出,压降地方债务成本以及对违法违规举债行为的追责问责力度。
取得成效:(1)整体加快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部分省份提及科学制定地方特色的化债方案,针对性实现化债;(2)整体隐性债务风险有效降低,大幅压降地方债务成本,部分省份的部分地区实现隐性债务清零;(3)融资平台压降、转型和退出;(4)部分地区强调了企业拖欠款问题的解决;(5)部分区域对于退出重点省份亦有相应表述。
2024 年,隐债问题整顿问责力度持续加大:2024 年以来,对隐性债务的监管持续高压态势,多个新增隐债、化债不实等违法违规案例被公开通报:财政部于9 月通报共计8 起隐性债务典型问责案例,问责案例包括化债不实、违法违规融资从而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等,主要涉及天津、辽宁、湖南、江西、吉林、内蒙古、海南、宁夏等地的融资平台。
展望2025,有哪些新趋势?
中央层面:2025 年,中央对于债务管控和隐债化解的相关工作仍在持续推进,总体来看,地方债务置换政策“松绑减负”的效果已经逐步显现,今年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做好政策落地实施的“后半篇”文章。
在持续加大对地方的指导力度,推动扎实落实置换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实施一系列针对性化债举措,持续强化隐性债务查处问责力度;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地方层面:对于债务管控和隐债化解,各省继续强调要“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有序化解隐性债务存量,推动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
但对于严禁隐债新增的说辞更加严厉,比如贵州、吉林提及“严格落实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对新增隐性债务问题“零容忍”。”;四川、湖北、河北、福建、北京、广西将严禁新增隐债作为一条铁律;福建、广西、新疆、甘肃等表示决不能前清后欠。
在原有基础上,各省更加强调加强管理,主要是通过加快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加强地方债务全口径监测管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风险提示:政策不确定性;基本面变化超预期;宏观经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评价的主观性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