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视角看政策:如何理解MLF招标规则改革?
3 月24 日,央行发布公告“自本月起中期借贷便利(MLF)将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操作。2025 年3 月25 日(周二),中国人民银行将开展4500 亿元MLF 操作,期限为1 年期。”MLF 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负债补充和准备金来源,也是LPR 报价挂钩利率锚,本次招标改革我们理解如下:
一、提前披露,稳定预期。今天提前一天公告数量,且投放数量比本月到期多,有助于稳定近期投放预期,是友好表态。但规则有所修改,修改后MLF 招标方式基本和买断式回购一样,而买断式回购是月末事后披露当月操作情况,所以下月MLF 数量是否继续提前披露存在不确定性。
二、多重价格,MLF 利率政策属性退出,市场化程度提高。改规则后,MLF和买断式回购一样,固定数量、多重价格,也就意味着同批次MLF 存在多个中标利率,且利率大概率不会公布,MLF 利率政策属性退出,央行政策利率归一为OMO 利率。一方面,未来银行的MLF 负债成本会更加贴近自身发行NCD的成本。目前大行NCD 成本低于前期MLF 利率,那么近期MLF 投放利率或有短期结构性降息的效果。目前MLF 存量余额大概4 万亿,占银行体系负债比例约1%,意味着MLF 平均利率每降10BP,贡献银行息差0.1BP;另一方面,央行未来可以通过改变MLF 投放数量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另外,如果通过MLF 利率的变化实现了结构性降息,可能也意味着短期内OMO 利率降息的概率边际下降。
三、关于LPR 报价锚。去年7 月起,MLF 操作时间统一延后至LPR 报价之后,其实已经实现了LPR 与MLF 利率的“解绑”,随着政策利率归一到OMO 利率,预计未来LPR 报价利率会改为“OMO 利率+加点”模式,难度和影响均有限。
总体来看,本次MLF 改革延续了买断式逆回购思路,一方面实现政策利率体系的简洁化,将政策利率归一为日度高频公开的OMO 利率;另一方面,买断式逆回购和MLF 继续承担基础货币投放功能,相对OMO,其量价公布事后化、模糊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央行对市场资金的掌控力和权威性,短期市场资金面可预测性下降,有助于降低银行间市场微观机构杠杆性风险承担,从而降低金融市场出现极端风险的概率(参考论文《央行预期管理、通胀波动与银行风险承担》,经济研究2015.10)。
风险提示:经济基本面改善偏慢;政策力度低于预期;存款竞争及定期化加剧。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