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成为中西文化的沟通使者
编者按
在全球贵金属市场激荡的浪潮中,一场关于文化基因与投资价值的深刻对话正在展开。2025年4月21日,中国金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黄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世界铂金投资协会三方联袂举办“祥龙出海——币然不凡”主题直播活动。从激起国际钱币市场一池春水的中国龙银质纪念币开始,嘉宾们开启了跨越5000年文明纵深的思维碰撞,用“中国龙,世界藏”的全新金融语法解构中国叙事体系。
主持人:
张文斌 | 世界铂金投资协会中国市场研究负责人
嘉宾:
施爱东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
苏力 | 中国国家博物馆二十余年资深讲解员,志愿者、国博荣誉会员,曾被故宫博物院聘为“讲文物故事,寻文化之根”宣讲团成员。首都博物馆联盟宣讲团成员。
殷献民 | 深圳中国金币经销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邓伟斌 | 世界铂金投资协会亚太区总经理
何纯 | 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设计中心主办设计师,参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币、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币、第19届亚洲运动会金银纪念币等重大题材贵金属纪念币设计与雕刻、2025版中国龙银质纪念币
世界铂金投资协会亚太区总经理邓伟斌作为贵金属业内人士,长期关注国内、国外贵金属纪念币的市场动向,他大概两年前就对“2025版中国龙银质纪念币”(以下简称“龙币”)这个项目有所了解,“这个项目立项前还没有确定‘中国龙’主题,传闻可能是‘长城’题材。我当时觉得长城是世界八大文化遗产之一,在海外市场肯定会受到欢迎。”

龙币呈现耳目一新的中国龙
当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确定这个项目主题是“中国龙”之后,邓伟斌表示自己多少对这个项目有些顾虑,“因为和海外币圈有朋友聊过,他们提出‘龙’在西方文化中并不是瑞兽,而是带有邪恶的象征”。但“龙币”实物产品出来之后,邓伟斌的担心烟消云散,他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个体现,这枚精美的纪念币可以让海外投资者、收藏者重新认识“中国龙”,“在国际钱币市场,海外币圈对‘龙’的理解还停留在西方神话邪恶动物上。实际上‘中国龙’不是‘西方龙’,它没有翅膀,造型也很得多。我认真对比了设计图稿和实物,发现这枚‘龙币’的图案设计与布局都让人耳目一新,体现了设计师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把控能力。我断定这是一件好作品,始料未及的是海外首发火爆程度,3月21日在新加坡发售的‘城市特装版’60新元(折合人民币300余元)的发行价,被炒到近千元人民币。”主持人张文斌也表示,不光新加坡,中国香港4月9日的发售现场也非常火爆,他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不少圈内人士发帖“打飞的”去买“龙币”,而且戏谑“排队3小时,领币1分钟”。

举世皆知,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直播嘉宾苏力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资深讲解员,在20余年的讲解生涯中,她为无数的海内外观众讲解过“中国龙”,“大家都非常喜欢“国博”的红山玉龙,但想在那儿拍个照不大容易,因为那个展柜永远都被大量观众围着”。红山玉龙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蚌塑龙距今至少6500年,把中华民族的龙崇拜现象向前推溯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为研究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也为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提供了新的线索。苏力说:“如果追溯历史,比蚌塑龙更早的是在辽西地区发现的石堆巨龙,距今可能有8000多年了。龙的起源既有来自于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有中华民族对龙的认可。”

中华民族龙文化的统一过程
“我们管自己叫‘龙的传人’,但有时候越熟悉,说起来越有难度。”张文斌请出直播嘉宾施爱东讲解中国龙文化的形成,后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他曾著书《中国龙的发明》。施爱东表示,龙的起源说法不一,“上古时期各地语言不通,不可能同时发明一种叫作‘龙’的动物,就算是同时发明了这种像蛇一样的神奇动物,也不可能都将其叫作‘龙’,因为语言不相通。我们今天所说的龙,无论是赤峰发现的,还是河南发现的,或者南方发现的,过去都是不同的,叫法也不一样,比如某地称为‘夔’,某地称为‘虬’,某地称为‘龙’。‘龙’这个名称得以统一,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不断融合的产物,‘夔’‘虬’后来就被分别叫作‘夔龙’‘虬龙’了。利玛窦来到中国,发现我们的龙在长相上跟西方的Dragon很相似,也就这么翻译了,就像我们看到印度的‘那伽’长得像我们的龙,也就将之翻译成‘龙王’。”事实上,在中华民族龙文化形成过程中,龙的形象一直在变化。施爱东称,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龙的形象是兽形,跟老虎、豹子很相似;唐代以后,又恢复到了蛇形;大概宋代才逐步的定型下来。唐代以前,龙爪耷拉着的,从不张爪;宋代以前的龙爪都是三爪,没有出现过四爪、五爪的龙;元代以后,开始出现五爪龙,“所以如果有人收到一件唐代的五爪龙,那肯定是赝品”。

随着时代变迁,龙的功能也不断发生变化。谈及去年“国博”推出的“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苏力感触颇深“观众喜欢龙,我更喜欢”。她着重说到“国博”收藏的“投龙简”去年首次展出,这是杭州西湖当年清淤发现的,同时发现的还有‘小金龙’,“我们必须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才能向观众讲解普及。我当时猜测‘小金龙’和投龙简一定有关系,所以将‘小金龙’的照片下载到手机里以便讲解‘投龙简’的时候给观众看,我说‘小金龙’很可能是‘投龙简’的邮递员。”果不其然,苏力去年在北京大学教授李零的讲座上得到印证,“小金龙”确实是带着“投龙简”到西湖中央投下去,“因为龙是使者,往来于人间和我们未知的自然。什么是未知的自然?商朝称之为‘上帝’,所以上帝一词并非西方传过来的,实际也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而龙就是上帝与为人类的使者、邮差。”施爱东附议了这一观点,“苏力老师说得对,龙就是沟通天地的使者。‘投龙简’为什么要投入水中?因为人类无法达到水的最深渊,皇帝的银简要开船带到湖中,投入深渊再让龙这个神秘力量送到天上去”,施爱东说,太史公司马迁所言“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就是苏力所说的交通工具,龙是上天的快递员,马则是下地的快递员,功用一样。
中国让“龙”在西方不再负面
“过去,龙是天地之间的交通使者,如今我们用龙作为沟通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发生立体空间的转换。”施爱东进一步说明,把龙翻译成Dragon的是西方传教士利马窦(1582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他知道龙在中国是祥瑞,是皇帝威严的象征,所以中国的龙在18世纪的西方没有任何负面联想,没有歧视的意思。产生负面影响其实是19世纪到20世纪中间发生的事情了,不过近几十年来,西方词典中专门有ChineseDragon的词条,明确表示‘中国龙’不同于‘西方龙’”。施爱东表示,中国龙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其实西方人现在对于‘中国龙’的认识并没有狭隘地认为只要用了dragon这个词就是邪恶的,已经不是这样了。”
张文斌补充,中国龙现在的英文翻译不再是dragon,而是loong。去年春节,loong在中国成为热搜词,有外语学者接受采访表示,早在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什曼曾在著作中提到过中国龙,当时注音用的就是loong。外文出版社因在公众号依然使用dragon受到争议,不过该出版社作出解释:(Chinese)dragon这一译文经过两百余年的使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与世界交往日益扩大,各种带有“龙”印记的影视作品,如《李小龙传》(Dragon:TheBruceLeeStory),文化习俗,如舞龙(dragondance)和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了解后,祥瑞、正面的中国龙形象已经在西方树立起来。包括《牛津英语词典》在内的不少权威英语词典、百科全书把“Chinesedragon”作为标准词目收录,或在释义中加入了“龙”在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中的正面含义。不少西方政要、名人也在不同场合公开赞扬dragon代表的正能量或表示以属龙为荣。

苏力也说道,每次到故宫九龙壁,带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朋友去看中国龙,其实看的并不是龙的本体,而是中国文化,正如此次“龙币”发行宣传片解说词“一枚银币,唤醒千年龙魂,中国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山是龙的脊梁,水是龙的鳞片,自然赋予龙最初的形状;火焰中诞生,精心铸造而成,龙成为文明的守护者”。“龙币”在海外受到追捧,西方正在听懂中国的叙事体系,“龙币”图案设计师何纯为此感到自豪。
新浪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