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2025年度投资策略(系列一):科赋新成长 算力与传统设备并重

证券之星 2025-02-21 05:43:22
股市要闻 2025-02-21 05:43:22 阅读

  一、 行业回顾:行业增长逻辑发生改变,通信设备利好

    行业发展逻辑出现变化,AI驱动产业高速变革。我们认为,传统以无线网络技术升级&运营商集采主导的行业发展逻辑,正逐步转向以AI算力基础设施升级为代表的新兴路线。2024年全年,中信(通信)行业指数涨幅达28.84%,位居30个一级行业指数第4位。

    子板块呈现同步走势,行情周期性波动。回顾2024全年,通信各子板块行情呈现两大显著特征:1)趋势一致性与分化性并存:受到大盘指数及宏观因素的影响,各板块均于2月、9月出现明显上涨;而在4-7月的波动行情下则呈现出差异化走势。2)涨幅异质性:受益于AI题材的持续催化,通信设备板块在上涨期具有更明显的超额收益,周期变化剧烈;而运营商板块则维持其平稳的行情走势,周期性较为不明显。

    二、 估值分析:板块估值有望长期上扬,两大概念引领产业成长

      板块估值迅速拔高,坚定看好长期市场行情。过去一年内行业估值迅速拔高,PE-TTM值于2024年期间从2月2日仅19.55×迅速提升至12月27日23.45×,在此期间经历2-3月、9-10月、11-12月三个快速扩容期。我们认为前两者主要系情绪面变动/宏观政策调整所致,11-12月主要受AI板块异动影响。

    数据互联概念股表现优异。个股层面,以新易盛、太辰光、德科立、光迅科技为代表的光通信厂商均保持超过50%的上涨态势,此外国盾量子(量子计算)、神宇股份(铜互联)等相关标的上涨幅度同样喜人。

    三、机构持仓:持仓比例稳健,光通信企业备受青睐

      从公募基金持仓情况来看,24年Q1-Q3季度通信行业呈现明确的公募基金加仓情形。Q3最高持股市值达约1108.63亿元、重仓持股/流通市值约7.29%。

    机构投资者偏爱光通信及传统运营商,大型设备商如中兴通讯也广受关注。截止2024年12月31日,中际旭创、新易盛、中国移动、中兴通讯、亨通光电机构持单量名列前茅,持股市值分别达229.82亿元、207.59亿元、98.15亿元、107.78亿元、35.46亿元。

    四、运营商&IDC:运营商业绩稳健增长,IDC题材广受热捧

      运营商业绩呈现稳定扩容,新兴业务铸就第二成长曲线:移动/联通/电信24年前三季度营收端同比+2.05%/+2.99%/+2.85%,稳增长态势显著;此外新兴业务的加速布局,中国电信构建“1+N+M”星辰大模型系列产品体系、中国联通推出了元景AI大模型“1+1+M”体系、中国移动推出九天·众擎基座大模型皆为佐证。

    IDC热度不减,PE分位数较高:2024年,AI大模型的热度不减,互联网云厂商在前期研发和市场共创的投入基础上,加强AI与行业场景相结合,注重投入产出比考核,市场收益回馈得到提升,我们认为,软件层的商业化加速有力地推动了数据中心建设的投资热潮。

    五、光通信&物联网:光通信厂商为AI浪潮受益者,物联网发展未来可期

      光模块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产品迭代迅速精进:自从2023年2月份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工具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AI军备竞赛的开启大幅拉动了算力的爆发式需求。光模块的投资&招商逻辑为增量逻辑,主要是源于数通市场的资本开支大增,根据索元数据预测,2023-2028年年化增长约47%,我们认为400G、800G以及1.6T的高速光模块是最核心的增量方向。

    物联网重要性抬升,技术革新提质:物联网为新一轮产业变革以及科技革命的核心动力,物联网是下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要方向,根据Statista数据,2018年中国物联网连接设备总数为22.6亿个,此后开始设备连接总量连连攀升,2023年物联网设备连接总量已经达到64.1亿个,同比增长26.68%。

    六、传统设备商:传统设备厂主业暂时性承压,积极布局科技赛道

      5G建设趋于放缓,主业增长短期承压。2024年前三季度5G基站当季新建27/27/17.2万座,较23年有较大程度放缓,系统设备商及线缆提供商营收同比增长较为有限。

    把握新质新赛道,发力科技新基建。永鼎股份布局可控核聚变技术,通过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所用的高温超导带材前期测试评估工作,获得高温超导带材合同,其中首批超导带材已完成交货工作;中兴通讯提供全系列、全场景智算服务器产品,适配国内外主流厂商的多型号CPU和GPU,实现换芯换卡不换座,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算力选择。

      七、风险提示

      1. AIGC商业落地模式尚未明确:业界普遍存在短期内对AI发展趋于乐观、同时忽视AI技术长期成长性的现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模式尚未明确,盲目扩张或带来短期产能过剩风险。

      2. 国内芯片研发技术薄弱:国内缺少GPU、软件生态等相关核心技术人才,且国产产品尚处于发展早期,竞争压力长期存在。

      3. 产业政策转变风险:云计算、数据加工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前期投入较大,需要相关产业政策予以倾斜,若产业政策方向发生转变,可能影响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

      4. 中美贸易变动加剧:大国博弈加剧一定程度上对全球经济产生扰动,中美经贸关系日益严峻,后期可能推动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全球贸易、供应链均可能会受到波及。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