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点评:跨季平稳 继续看好信用
本篇聚焦:季末又至,理财回表规模有多大?理财跨季与信用利差压缩的季节性规律是否重演?跨季后,信用怎么看?
历史上的理财季末回表规模有多大?
2022 年起,全市场存续理财规模在一季度末下降1.0-1.5 万亿元不等,其中2023-2024 年在1.4-1.5 万亿元,由于一季度银行开门红,对存款的诉求较强,通常理财季节性回表在这个时间段还算比较多。
从理财产品类型上看:2022 年减少的多为固定收益类产品;2023-2024 年多为现金管理型产品,尤其是2023 年。
从回表时间分布上看:2022 年自3 月第1 周开始理财规模便开始下降,在随后近四周的时间中,每周减少的规模分布较为均匀;2023 年虽也自3 月第2周左右开始下降,但最后1 周回表规模更为集中;2024 年则均集中在最后一周。
结合最近几周理财规模变动情况,今年理财回表时间或也将持续2-3 周,且更为集中在最后1-2 周,但总体规模下降并不算太多。
负债端的相对平稳也给当前市场表现带来与季节性不同的一些变化:近期信用持续表现较强,没有回调。
理财跨季与信用利差压缩
理财作为信用债的主要持有机构,其负债端的边际变化往往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信用利差,市场定价能力较强。
首先,季末理财回表往往带动信用利差走阔。
2020 年以来的一季度末,信用债收益率往往下行,信用利差变动不一。其中:2021、2023 年一季度末,信用利差有所收窄,幅度在5bp 以内;2020、2022、2024 年一季度末,信用利差有所走阔,除2020 年外其他年份走阔幅度多也落在5bp 以内,这也是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规模下降较多的时期。
其次,跨季后,随着理财规模回暖,信用债配置力量有所增强,进而往往带动信用利差下行。
2022-2024 年的二季度初,信用利差也均有不同幅度的压缩,尤其是2023-2024 年,跨季影响消散叠加新增规模上量,信用利差显著压缩。
跨季抢跑的背后
但今年情况发生了些许不同:
季末,在利率转入震荡格局下,信用债收益率和信用利差开启强修复行情。
尤其最后一周(03/21-03/27),信用利差暂未出现季节性走阔现象,反之明显下行,部分中低等级中长端城投债信用利差压缩接近10bp。
为何?
首先,当前理财赎回压力可控。
考虑到银行”缺负债”的背景,逻辑上来说今年理财跨季回表的压力或并不小。但可能考虑到随着财政投放的加速,银行负债端本身有所缓解。
再加上当前理财流动性储备或较为充裕,同时仍有一些浮盈可以兑现利润以平稳负债端,形成”负反馈”大幅冲击进而导致利差走阔的可能性并不高。
其次,前期信用债跟随利率债大幅调整出性价比,交易盘抢跑交易,主导此轮信用边际定价权。
站在03/21 节点来看,季末最后一周或是信用债配置的合意时期:
一方面,信用利差基本处在近期高分位数上。
其中,1 年内短端债项的信用利差基本处在2024 年以来的30%-50%分位数;2-3 年期债项基本处在50%-70%分位数上;3 年期以上债项基本处在70%以上分位数。
其次,对比历史低点,信用利差压缩空间也较大。
其中,1 年内短端债项中,中低等级城投债可压缩空间尚有10-20bp;2-3年期债项在10-30bp;3 年期以上债项在20+,乃至40+bp。
再者,估值2.5%以上票息资产增加,择券空间打开。
以公募城投债为例,存续债项中,估值在2.5%以上的规模接近1.3 万亿元,占公募城投债的15%;山东、江苏、云南等区域2.5%以上的票息资产规模均超千亿。
叠加跨季后信用利差季节性压缩概率较高,当周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交易盘抢跑交易,成为普信债的主力买盘,且买入力度明显高于往年同期,进而带动期间信用利差明显压缩,尤其是3 年期左右中低等级城投债。
跨季后,继续看好信用
跨季后,随着理财规模季节性回暖,信用债配置力量将有所增强,进而带动信用利差进一步收窄。
目前来看,广义流动性仍然回到理财等固收类产品的格局依旧存在,再考虑到4 月年报期信用债供给存在的预期差,信用债或许持续有配置且利差压缩的机会。
但当前一年内信用,尤其是中高等级利差基本以压缩至历史低点,短端博弈空间或需等待资金与存单的中枢下行。
由短及长,随着流动性回流以及资金面带来的或有利好,3-5 年区间票息相对丰厚的品种或可继续参与。
对于超长品种,虽然当前利差丰厚,但我们仍然建议控制仓位:可以适度参与,仍然在利差压缩趋势当中;但考虑到流动性和负债端,对于负债端不稳且流动性诉求较强的机构,久期最好不要加在信用上。
风险提示:城投口径偏差;部分数据缺失所导致的偏差;宏观经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区域及平台评价的主观性。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