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周报:浙江大学开发出狭缝宽度为4毫米的分离系统

赵子健/徐淋 2024-12-18 17:02:13
股市要闻 2024-12-18 17:02:13 阅读

  脆性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塑化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仇鹏飞、史迅和陈立东与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利用温度梯度法制备了化学计量比精确调控的脆性碲化铋块体单晶,其展现出优良的塑性变形能力和热电性能,并证明了单晶中由BiTe 和TeBi 反位缺陷转变而成的高密度/多样化的微观结构是其发生塑化的重要原因。研究团队进一步选取塑性Bi0.8Sb1.2Te3单晶和Ag2Se0.67S0.33,制备了8 对具有Y 型结构的柔性热电器件,获得的器件最大归一化功率密度为2.0 μWcm-2,远高于基于其他塑性热电材料的器件。该研究不仅开发出一种新型高性能塑性无机热电材料,还提供了一种将脆性材料转变为塑性材料的有效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期刊。

      浙江大学开发出狭缝宽度为4 毫米的分离系统。浙江大学聚合物分离膜及其表界面工程课题组研究发现,让油水乳液从亲水膜和疏水膜形成的狭缝中通过即可同步分离油和水,其机理在于亲水膜和疏水膜间狭缝的“挤压”作用。课题组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狭缝为4 毫米的分离系统,实现油水回收效率分别达97%和75%,该双膜分离系统能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水包油和油包水乳液体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期刊。

      研究发现遥远星暴星系原位核球形成机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法国替代能源与原子能委员会巴黎—萨克雷大学中心、日本东京大学科维理宇宙物理学与数学研究所等,基于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干涉阵档案数据自动挖掘项目获得的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数据,首次确凿发现了遥远早期宇宙星暴星系中心通过强烈的恒星形成活动直接形成原位核球的证据。该研究提出了关于宇宙星系形成过程的全新认知,为探索早期宇宙星暴星系核球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也为当前宇宙中巨型椭圆星系的形成机制研究带来了新启示。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科学家制备出新型硅酸盐沸石分子筛。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Valentin Valtchev 和卢鹏带领的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本征介孔与微孔在原子层面的完美连接,制备出新型硅酸盐沸石分子筛ZMQ—1。团队还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邹晓冬合作,发现ZMQ—1 分子筛拥有由28×10×10 元环构成的三维孔道系统,且28 元环的尺寸已迈入介孔范畴。ZMQ—1 分子筛是目前已知的首例通过全合成方法制备的结构稳定的本征介孔硅铝酸盐沸石分子筛,其成功制备为分子筛材料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且其独特的介孔结构和稳定的化学性质有望在大尺寸分子催化转化和吸附分离工业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超导魔角石墨烯中的强谷间—电声子耦合效应。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拓扑物理实验室陈宇林、陈成团队利用纳米角分辨光电子能谱(Nano—ARPES)技术,发现了超导魔角石墨烯中显著的谷间—电声子耦合效应并确定了相应的声子模式,对理解魔角石墨烯的超导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风险提示:前沿科技发展进程在规制边界、演进路径、商业落地、外部环境等方面不及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