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2025年度策略:货币如水 流水不腐

股市要闻 2024-12-22 00:00:00 阅读

货币如水,流水不腐。现代信用货币体系,银行负责货币创造,同时服务于货币流转。银行创造货币获得利息收入,服务货币流转获得中收。货币、债务、金融财富三位一体,银行创造货币对应政府、居民和企业等实体部门债务扩张,也对应实体部门的存款等金融财富的累积,所以没有债务就没有货币金融财富,我们要审慎对待债务,但不能妖魔化债务。宏观上债务是永续的,但微观上债务需要消费来循环,货币债务的良性循环核心靠货币流转和消费循环。

    我国宏观债务循环范式逐渐变化。90 年代至2022 年,我国持续有劳动力红利,2023 年开始我国人口红利正式消退。2008 年之前我们人口红利主要通过出口消纳,换来外汇储备和产业资本积累,宏观上是借助他国债务积累货币,本国宏观杠杆率维持低位。2008 年金融危机后,出口占比下降,但劳动力红利依旧,所以2009-2022 年依赖城投地产基建债务扩张和结构性出口升级来消纳,投资性债务主导,信贷非标蓬勃发展,宏观上是借助企业(含城投)和居民部门债务扩张货币。2023 年开始,我国人口正式转向负增长,新增劳动力人口开始低于新增退休年龄人口,随着新增劳动力供需反转,我国宏观政策压力也将从稳就业转向养老金缺口,包含银行在内的央国企分红率增加。宏观政策注重化债防风险,制度改革促创新,显性财政托民生促消费和支持生育,这在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相关政策有进一步强调。显性财政扩张,债务从投资转向福利,本质是借助中央政府的债务扩张货币。宏观债务循环范式变化,债务扩张从投资逐步转向民生福利,劳动者报酬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 中占比,进而提高消费在GDP 中占比,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后续随着消费支持政策提振短期需求,生育支持政策提振长期潜在增速,消费在经济中占比提升,货币流动和宏观债务效率将明显提升,银行板块估值将系统性提升。

    2025 年银行经营资产有压力,负债有希望。资产仍有压力,经历了两轮政策利率下调、三次LPR 下调、存量按揭重定价,叠加信贷有效需求本身偏弱,且弱预期下市场利率大幅下降,与政策利率逐步脱锚,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保持承压;但负债端有希望,经过手工补息整改、挂牌利率下调,自律上限调整等,计息负债成本率逐季回落。综合来看,预计在资产端压力下,明年息差继续承压,但存款同业等负债成本也有望明显下降,预计息差降幅有望收窄。随着积极财政发力兑现,息差可能会在明年上半年见底。中收方面,增速或已见底。

    今年以来受各类降费影响,银行中收明显负增。但三季度代理业务收入高基数消退后,三季度手续费同比增速已有所回升,Q4 以来资本市场活跃度回暖,预计24Q4 中收增速仍保持回升态势,2025 年有望回正。其他非息方面,今年市场利率大幅下行,银行金市浮盈较多。同比来看,财政发力背景下,很难预期明年债券利率下行幅度超过今年,预计高增长难维持。资产质量方面,化债落地,政策加力维稳地产,财政发力助力经济回升,预计明年不良生成见顶回落。

    综合考量息差、中收、其他非息和拨备潜力趋势,预计25 年上市银行营收增速-1.5%,利润增速1.0%,营收承压,利润坚强。

    投资策略:均衡配置,提高复苏行权重。银行估值仍系统性折价低估,复苏、成长、红利类银行均有机会,建议每个方向都有一定仓位,均衡配置,不影响年化回报率情况下,还可以提高组合夏普比例,三个方向根据经济和政策情况酌情调整权重。节奏上,考虑到信用财政脉冲,建议一季度调高复苏类银行权重,本轮宏观政策将更加注重消费和资本市场,预计中收占比高、结算性负债强银行估值溢价再回归。一季度后,如果经济数据明显好于两会经济目标,适度提升红利类银行权重。拉长看成长性银行超额收益明显,建议持续标准配置。

    风险提示:经济基本面改善偏慢;政策力度低于预期;存款竞争及定期化加剧。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