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柔直特高压产业趋势及板块走势推演:再谈特高压增长确定性 把握订单业绩双增机会

朱玥/任佳玮/郑博元 2024-12-22 00:00:00
股市要闻 2024-12-22 00:00:00 阅读

  核心观点:特高压建设确定性持续增强,行业供给潜在增量较小,纵观整个电新行业,这一良好的供需形势,在行业中都十分稀缺,预计产业链将进入较长景气周期。短期,板块当下处于预期定价与基本面定价的真空期,由于年初以来,板块已经出现明显涨幅,因此在缺乏业绩、订单等催化剂的当下,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是我们认为,进入2025年,主要标的业绩订单预计有望走出共振趋势,板块有望走出显著的超额收益。

      本篇报告通过对未来的收入演绎,柔直阀/变压器/GIS助力头部公司收入大规模起量,节奏上交流项目设备稍前置。国电南瑞、中国西电是增量规模最大的两家头部企业。许继电气增量明显,柔直阀市占率较高,时代电气等受益于柔直IGBT放量。平高电气、特变电工、保变电气有明显增长。电力设备公司股价核心矛盾在订单,订单和业绩共振中股价最强。

      本轮特高压周期中核心公司收入空间大幅高于前几轮周期,推算2030年国电南瑞、中国西电、许继电气、平高电气、时代电气收入相比2023年分别提升60%、81%、123%、102%、90%。以国内电网为需求主要来源的方向持续性能见度日益提升,仍是2025年高确定性的方向。

      特高压建设确定性持续增强。沙戈荒外送需求刚性+西南水电外送需求强,十五五规划数量可观。①多部委出台多项重要政策,持续强化输电通道建设的确定性,国网披露了十余条储备的特高压项目。预计特高压建设将进一步提速,能源局表示2025年将核准建设一批重点电力互济工程,积极推动4条输电通道核准开工。②新能源配套的网内项目数量众多,预计电网投资将在十四五至十五五期间保持较高水平。催化点:后续关注特高压项目推进节奏(建设/招标);特高压&柔直设备的招中标;核心公司兑现情况等。建设规模:我们预计2026-2030年建设20余条直流特高压项目,数十个交流特高压变电站。

      行业供给潜在增量较小,预计产业链将进入较长景气周期。从在建工程/固定资产这一指标来看,特高压行业大约在15%,低于光伏、锂电、风电等其他电新行业。特高压板块固定资产未来一年几乎没有增量。因此在行业需求持续释放的情况下,我们预计行业景气度有望进入较长景气周期。

      未来演绎:如何看待特高压板块远期空间?柔直阀/变压器/GIS助力头部公司收入大规模起量,节奏上交流项目设备起量略前置。基于对建设节奏以及市场份额的假设,我们对核心公司来自特高压的收入和利润情况进行了演绎。从收入端规模来看(量+节奏):结论1:国电南瑞和中国西电是增量规模最大的两家头部企业。国电南瑞智能电网龙头,柔直换流阀带来增量明显。中国西电得益于一次设备丰富且全面的产品矩阵。②基本均于2025年左右起量,南瑞略滞后(柔直招标节奏的影响)。结论2:许继电气增量明显,柔直阀市占率较高。柔直换流阀中IGBT价值量占比较高,时代电气等受益于柔直IGBT放量。结论3:平高电气、特变电工、保变电气有明显增长。特变、保变得益于特高压中高价值量的变压器带来的增量,平高电气则得益于直流+交流GIS的增长。

      订单&业绩将形成共振,特高压板块将迎景气向上。1)电力设备公司股价核心矛盾在订单,订单和业绩共振中股价最强。

      2025年特高压板块将进入订单与业绩共振的阶段,预计股价表现相对较强。2)我们推算2030年国电南瑞、中国西电、许继电气、平高电气、时代电气收入相比2023年分别提升60%、81%、123%、102%、90%。

      投资建议:1)特高压储备项目丰富、建设节奏或将超预期: 关注平高电气(GIS龙头)、中国西电(一次设备综合龙头)、许继电气(直流业务弹性大)、国电南瑞(智能电网龙头)、思源电气(民企输变电龙头)等;2)特高压柔直趋势确定: 关注①换流阀制造商国电南瑞(市占率高),许继电气(弹性大),中国西电(品类全)等;②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时代电气(IGBT)、派瑞股份等。

      风险提示

      1)需求方面:国家基建政策变化导致电源投资规模不及预期;电网投资规模不及预期;新能源装机增速下降导致对电力设备需求下降;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下降等;两网招标进度不及预期;特高压建设推进进度不及预期。

      2)供给方面:铜资源、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电力电子器件供给紧张,国产化进度不及预期。

      3)政策方面:新型电力市场相关支持力度不及预期;电价机制推进进度低于预期;电力现货市场推进进度不及预期;电力峰谷价差不及预期。

      4)国际形势方面:能源危机较快缓解、能源价格较快下跌;国际贸易壁垒加深。

      5)市场方面:竞争格局大幅变动;竞争加剧导致电力设备各环节盈利能力低于预期;运输等费用上涨。

      6)技术方面:技术降本进度低于预期;技术可靠性难以进一步提升。

      7)机制方面:电力市场机制推进不及预期;现货市场配套辅助服务、容量补偿、峰谷价差等不及预期;虚拟电厂、需求侧管理等新兴市场机制不及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