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专题研究:财政政策的历史回顾和国别经验

覃汉/汪梦涵 2024-12-22 00:00:00
股市要闻 2024-12-22 00:00:00 阅读

核心观点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关于财政的研究明显需要进一步深入和细化,本篇作为后续财政系列研究的起点,核心以历史和国别视角对财政大基调进行梳理和思考。

    基于历史视角,财政政策的运行基础和行为演绎?

    (1)过往70 多年的财政运行基础核心来源于央地财事权的分配,基于历史视角,中央财权的集中和分散,核心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宏观调控主导性”以及“地方主观能动积极性”的动态权衡。

    (2)站在中期视角,经济或仍处于脉冲式弱修复过程中,政策层面需要中央政府进一步承担更多宏观调控任务,出于地方政府财力受限以及隐性债务问题等考虑,未来3-5 年的整体财政运行主逻辑或是“中央收入集权,支出集权”。

    国内积极财政的操作和货币财政配合的历史经验?

    (1)基于后续中央财政的财事权更加集中的判断,以及积极财政的内涵,我们认为中期视角下,中央财政在收入端、支出端、债务端具有较大的使用空间。

    (2)同时,基于过往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我们发现财政和货币双松组合成立前提是两者目标均聚焦于稳增长,在当前“化解隐债”的政策导向下,财政融资将以预算内资金为主,对应货币政策宽松配合实现“稳增长”导向明确,未来或有更多流动性工具陆续创设,流动性整体保持“充裕”态势。

    海外主要经济体积极财政和货币财政配合的经验?

    (1)基于日本积极财政以及期间货币政策的配合,能够得到“财政主基调需要有稳定性,积极财政不仅是总量还需要注意财政结构,同时双宽期间密切关注货币财政协同,出风险机构需要及时救助和清理”等经验。

    (2)基于美国积极财政以及期间货币政策的配合,能够得到“积极财政需要更聚焦于实体细节,期间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超常规工具向市场投放必要流动性,同时在经济复苏到企稳阶段,货币政策可以先收敛,但财政政策需要保持强度和完善结构优化,以确定最终经济稳定”等经验。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操作思路发生转变;历史信息和理解有偏差,导致解读有误差等。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