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观察12月第2期:图解消费的修复空间

张继强/吴靖 2024-12-23 00:00:00
股市要闻 2024-12-23 00:00:00 阅读

  核心观点

      市场对近期基本面数据有所钝化,主要博弈政策。12 月11 日至12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提振消费作为明年的首要任务,消费是市场主要的基本面关注点。上周,11 月经济数据公布,社零读数有所回落,主因双十一前置导致的错位效应,广谱性消费环比有改善、但弹性还有限;基本面读数、货币政策预期、资金面、交易和情绪因素形成一定共振,尽管有央行等扰动因素,但债市做多情绪继续演绎。股市方面,政策进入空窗期后,市场略有歇脚,但相对于海外市场而言比较稳定,外资流出情况下内部流动性仍有一定支撑,股市对近期消费端政策的反映整体偏积极。

      本周,我们对近几年的消费结构进行图表梳理,以期对后续消费潜在的修复空间有所启示。

      第一,居民消费vs 社会集团零售。

      我们比较社零和居民消费支出的口径差异。近几年居民消费支出和社零开始呈现出一定缺口,且缺口逐步扩大,主要对应三个阶段:

      (1)2021 年Q2 开始:居民消费支出和社零开始呈现出缺口,更多可能来源于社会集团零售增速的中枢性下移,对应彼时土地购置费和企业利润的拐点,也与一些微观监管的起点相一致。

      (2)2023 年开始:这一阶段居民消费支出和社零的斜率均有提高,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疫后服务消费的修复,且由于居民消费支出口径中服务消费占比更大,居民消费支出和社零缺口有所扩大。

      (3)今年以来:一方面,居民消费支出斜率有所放缓;另一方面,两者缺口进一步扩大,反映社会集团零售的增速可能也进一步下滑。即今年居民和社会集团对消费增速的放缓均有影响,反映经济循环在居民部门、社会集团(企业和广义政府)的传导。

      而往前看,社会集团零售的改善契机在化债、制约在于财政收入与“过紧日子”,居民消费的改善契机在以旧换新政策,从方向上看均有积极变化,但弹性还取决于地方政府预算限制、以及居民收入预期和内生消费意愿等。

      第二,按居民消费支出=收入*消费倾向来拆解。

      收入增长斜率降低是近几年的趋势性;而消费倾向的拖累今年再度强化。疫情前,消费倾向存在降低趋势,可能与房贷的挤出有关;而在近两年的地产走势之下,消费倾向的潜在水平可能趋于回升,但今年消费倾向的修复再度反复。“以旧换新”等消费补贴可以被动推升消费倾向,但是主动性的消费倾向还需要居民收入预期、未来确定感的修复。

      第三,分城市看,今年以来一线城市社零的回落幅度相对更大。

      进一步分析原因,和房价和收入均有一定关系。24 年房价下跌幅度越大,社零增速回落越多;24 年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下滑越多,社零增速回落越多。以北京市为例,绝对增速看,主要是财产性收入拖累,对应房价、股市走势;环比看,工资性收入的增速也有下滑。

      第四,从商品结构看,两新政策效果向更多类别传导。

      绝对强度上看,汽车>必选品(食品饮料烟酒)>餐饮服务>可选非耐用品(化妆品、日用品)>地产后周期。环比上看,经济循环传导之下,今年以来部分非耐用品如饮料、烟酒、服饰,以及餐饮服务等均有不同程度弱化,两新政策拓展至这些品类既有必要性、也有拉动空间。

      总结来看,今年以来的消费走势体现了经济循环的进一步传导,逐渐形成广谱性影响。近期以旧换新政策在耐用品领域表现亮眼,后续主要的环比空间在社会集团零售、非耐用品(如饮料、服饰)、餐饮服务等,地域上一线城市等高能级城市空间更大,后续针对性的政策如两新扩容预计会延续较强的拉动作用。不过,更根本的还是要稳定收入预期、稳定地产的财富效应,同时加强社保体系给居民部门提供未来的确定性进而改善消费倾向。

      风险提示:经济恢复不及预期,政策不及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