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头版:证券监管“资格罚”直切要害 真正“打疼”违规中介机构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邢 萌
5月15日,证监会发布的2023年执法情况显示,证监会严厉惩戒履职尽责不到位的中介机构,依法对机构和人员进行“双罚”。在依法适用“财产罚”之外,用足用好法律赋权,探索适用“资格罚”。如对中天华茂会计师事务所在东方网力年报审计执业中未勤勉尽责行为,没收业务收入并处以5倍罚款,暂停其从事证券服务业务6个月。
无独有偶,5月14日,注册制下深交所首开中介机构“资格罚”,对某上市公司造假案中涉案的保荐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实施6个月暂不受理文件的“资格罚”重处理。
相较于一次性的“财产罚”,“资格罚”直接对违规中介机构业务资格“开刀”,单刀直入、直切要害,持续性更久,震慑力十足,被业内视为“顶格处罚”。
首先,“资格罚”冻结违规中介机构业务资格,直接造成其业务停摆、项目承压,影响其全年业绩。根据上述案例,无论是证监会暂停业务资格还是交易所暂不受理文件,本质上都是对违规中介机构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说“不”。长达半年的业务“空窗期”,势必会影响机构的相关业务收入,拖累其全年业绩。同时,由于无法展业,也势必会造成相关在审和待审项目流失,影响资产质量。尤其是在证券业务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半年的业务“掉队”,也给相关机构业务前景打上大大的问号。
其次,面临存量客户、员工流失压力,机构竞争力下降。客户是关乎中介机构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半年的业务“空窗期”,让大多数客户都“等不起”,很可能会使着急“补血”的融资方转投别家,也很可能让等待财务审计的上市公司选择他所,多年的客户积累可能毁于一旦。从既往情况来看,还可能引发员工流失。违规机构员工由于面临长期“无业可做”窘境,选择辞职甚至带项目跳槽也并非不可能。
最后,涉事中介机构声誉受损,重获信任难。表面来看,“资格罚”更多影响的是违规中介机构相关业务、项目、客户等“硬指标”,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资格罚”对机构声誉、品牌等“软实力”的长期影响更大。业务的暂时落后也许能够在短期弥补,但想摘下“劣迹”标签却很难,市场信任的重建并不容易。
更为重要的是,“资格罚”为难以承受之重罚,涉事证券公司在监管评级中会被扣大分,影响评级结果,直接关乎监管资源分配,新业务、新产品试点,现场检查频率等诸多方面。
“资格罚”的另一面,则彰显出证券监管“长牙带刺”、严惩履职不力中介机构的决心。诚如证监会所言,紧盯不勤勉、未尽责,压紧压实“看门人”责任,督促引导中介机构提升执业质量。为此,中介机构更应端正经营理念,提高专业能力,强化内控管理,履职尽责,防范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当好资本市场“看门人”。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