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时代 CPO会是英伟达的下一个“宏大叙事”吗?

证券之星 2025-01-20 20:13:24
市场资讯 2025-01-20 20:13:24 阅读


  与巨头同行

  不论如何,CPO这条路,英伟达也许是选对了,从AMD、思科、IBM到英特尔,都是同行者。

  例如1月6日,美国芯片大厂Marvell(美满电子)宣布,公司在定制AI加速器架构上取得突破,整合了CPO技术,大幅提升服务器性能。这种新架构能让AI服务器能力实现拓展,从目前使用铜互连的单个机架内的数十个XPU,拓展到横跨多个机架的数百个XPU。通过这一架构,超大云服务商将能开发定制XPU,实现更高的带宽密度,并在单个AI服务器内提供更长距离的XPU到XPU连接,同时具有最佳延迟和功率效率。

  2024年末IBM宣布实现一项重大CPO技术突破,可以以“光速”训练AI模型,同时节省大量能源。根据IBM结论,这项CPO技术可以将标准大模型的训练时间从3个月缩短至3周;并且,与中端电气连接相比,能耗降低了5倍多,数据中心互连电缆的长度可以从1米延伸至数百米,大幅降低拓展生成式AI的成本。

  除此之外,英特尔、AMD、思科等均有在近年OFC展上推出CPO原型机。

  还有多远?

  站在当下节点,CPO这根“稻草”能救得了英伟达吗?

  或许还需要等待。

  在1月16日的投资者会议上,作为英伟达CPO合作伙伴台积电的董事长,魏哲家表示,虽然CPO已经有初步成果(Good Result),但想要达到量产阶段仍需要1年甚至1年半以上时间。

  另有媒体援引分析师表述称,CPO进度将影响英伟达Rubin系列的量产进程。供应链透露,目前“量产确实有难度,尤其是在设备部分仍相当吃紧,另外良率也有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1月16日,针对GB200服务器散热问题,黄仁勋表示,Blackwell平台散热技术相对复杂,不过Blackwell系统已开始全面量产,初期面对的挑战对比系统的复杂度,是很正常的,Blackwell系统已开始销售给全球客户。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