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生态!京东、美团掀起外卖行业巨震 同日宣布为骑手缴纳社保

证券之星 2025-02-21 05:41:14
市场资讯 2025-02-21 05:41:14 阅读


  京东官宣为正式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后,北京骑手张师傅表示:“我干了五年外卖,以前最怕的就是生病或者出点啥事,社保没有,心里总是悬着。现在京东愿意为骑手缴纳社保,确实解决了大问题,有了社保,看病能报销,以后退休也有养老金,感觉生活一下子有了保障。”

  北京白领李女士认为,平台给骑手的保障,也是给消费者的保单,保障到位,服务也不至于那么剑拔弩张。“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看到外卖员因为送餐失误痛哭的消息,谁都会心疼。”

  就在一周之前,京东还在供应端面向商家推出了0佣金政策,试图建立利益分配新规则,让商家成为生态受益者。商家利润空间被释放后,有更多动力投入食材升级与服务优化。

  京东称,愿与社会各界共同推动、不断完善外卖骑手权益保障。京东推动行业在骑手社保缴纳方面的进步,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2月19日中午,长期关注电商行业的海豚社创始人李成东表示,京东在给全职骑手缴纳社保的事情上,可能会是行业的一个例外。前些年,京东为快递员缴纳五险一金,并非全行业都能做到。也有人认为,美团餐饮外卖的规模比较大,覆盖的骑手人群也多,给所有外卖配送员加五险一金不太现实。

  2月19日港股收盘后,美团正式宣布,将为全国范围内的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预计2025年二季度开始实施。

  过去一年,美团在骑手权益保障上也动作频频,包括试点“取消骑手超时扣款”、上线骑手防疲劳机制,还召开了多次骑手恳谈会,听取社会各方建议。

  截至2月19日下午,美团涉及骑手缴纳社保的举措,是美团过往所有骑手权益保障改善中最硬核和实在的举措。毕竟,美团的骑手人数,比饿了么、京东平台要多很多。

  根据美团官方公布的数据,2023年在美团平台获得收入的骑手约745万人,获报酬超过800亿元,已有450万名骑手参加了国家推进的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在745万名骑手中,全年接单在260天以上的占总人数的11%,大约81.95万人;约48%的有接单收入骑手,全年接单不足30天。数据显示,有11%的骑手将送外卖作为全职工作,其它大部分外卖骑手将送外卖作为兼职,或者是过渡就业的选择。

  如果美团给全职以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对美团来说会是不小的一笔成本,但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方面,承担了平台责任。美团在公告结尾提到,“将继续加大资源和资金投入,持续完善骑手福利待遇体系,努力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贡献更多积极力量。”

  为平台治理非理性竞争提供范本

  是京东率先搅动外卖市场,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还是美团早已和相关部门衔接,制定涉及骑手社保的相关举措,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关键是,两家平台在外卖行业的竞争中,没有继续卷人效,而是先后表态,让外卖行业痛点之一的骑手社保问题破冰。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京东为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对于整个外卖行业的规范化、健康化发展具有示范作用,能够促进外卖行业更加关注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推动行业从无序竞争走向有序竞争,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同时,这一举措也有助于引导外卖行业向更加人性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如果“0佣金”与“骑手保障”成为标配,外卖行业将能够摆脱“烧钱-垄断-收割”的旧剧本,转向更可持续的盈利模式。通过供应链效率优化、数据精准营销,平台完全可以在降低费率的同时实现盈利。

  2024年,电商、网约车、外卖、餐饮等多个行业竞争加剧。

  某头部互联网平台高管曾公开表示,服务行业的平均客单价在2024年是两位数的下滑,恶性竞争带来的行业利润变薄,服务行业从业者就业机会和收入减少,影响市场预期;同时,从消费端来说,网约车的“臭车”现象,服务行业从业者的戾气等,都会影响消费体验,影响消费行为。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

  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也提出,防范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严防一味压缩配送时间导致配送超时率、交通违章率、事故发生率上升等问题;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相关算法。

  2025年,在外卖市场,京东、美团这样的头部平台企业,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能够切实改善劳动者待遇,而非像一些公司拼命“卷考勤”、“卷人效”,是给市场提供了一个正面的范本,也是迄今为止,各大互联网平台企业在算法治理以及反内卷方面拿出的最硬核的举措。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