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平代表建议:支持钢铁业节能降碳与新型储能技术协同发展
2024年5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印发《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钢企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加快风能、太阳能、新型储能、氢能等一体化开发利用,实现清洁能源替代。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型储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新突破,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超级电容器等多元技术路线竞相发展,我国钢铁行业也已开启“多能互补”用能的发展新格局,开始尝试探索屋顶光伏、钢化联产、余热供暖等领域的应用。
然而,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平表示,钢铁行业与储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仍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市场分割机制阻碍规模效应,二是储能技术多场景适应性不足,三是单一收益模式制约应用潜力。
基于此,刘怀平提出推动钢铁行业与新型储能技术协同发展的3点建议。
一是健全市场协同机制,促进储能规模化发展。建议在国家层面上推动建立跨省储能调度平台,破除行政壁垒,完善电力市场交易规则。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储能资源共享网络,探索适合钢铁行业的容量补偿机制,对参与跨区域调峰的储能设施给予适度财政支持,促进规模化储能部署,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提升。
二是推动技术场景适配,构筑多元化技术格局。建议大力引导和发展包括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储能、固态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及钠离子电池储能等多元化储能技术路线,以满足钢铁行业多场景及极端环境储能需求。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多种路线的储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三是创新价值实现机制,拓展综合收益维度。支持钢企将储能设施深度嵌入其综合能源系统,通过与光伏风电、余热回收、氢能制备等场景的联动优化,开发动态充放电策略,提升绿电消纳与经济性空间。完善储能参与电力现货与辅助服务的交易规则,试点将储能调峰贡献转化为碳减排积分,探索绿证核发、用能权交易的创新路径。建议重点企业在沿海高电价区域先行建设集成化示范项目,形成可推广的商业模式经验,为完善市场机制提供实践支撑。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