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宗合代表建议:培育新型焊接技能人才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我此次提出的‘培育新型焊接技能人才’的建议与之不谋而合。培育新型焊接技能人才已经刻不容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五矿所属中国一冶电焊工、高级技师赵宗合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
他表示,随着我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焊工作为基础性、关键性技能工种,在钢结构、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需求持续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焊接工人数量缺口大、技能人才梯队断层、传统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需求结构性矛盾等问题。
《2024年湖北省技能人才需求职业(工种)参考目录》显示,焊工月薪中位数约为6000元,处于“急需紧缺”状态。同时,据钢结构行业协会统计数据,目前“60后”“70后”焊工合计占比达61%,“80后”占比为26%,“90后”占比仅为13%,技能人才梯队面临断层风险。此外,传统人工手动方式焊接效率低、工作强度大,而机器人焊接目前大部分采用示教方式编程,编程效率低。
为此,赵宗合建议,强化企业技能人才培训载体建设,在先进钢结构、高端装备制造、特种材料焊接优势区域,扶持打造区域性培训中心;下更大力度补助企业研发和培训投入,以企业为中心链接政策激励、职业教育、行业资源,打通“企业培养+创新赋能+产业升级”链条;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加强机器人焊接操作、特种材料焊接工艺培训;推动社会将从事焊工职业由“从事手工劳动”向“投身现代化制造”的观念转变,优化焊接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落实技能等级与薪酬、职称挂钩,增强年轻人入行意愿。
此外,赵宗合认为,要提高一线产业工人特别是特殊工种工人收入。“当前,我国一线产业工人特别是从事特殊工种工人的收入水平和保障,不能与其工作价值和付出形成相应对照。”赵宗合认为。数据显示,一线产业工人平均月收入普遍在4000元~6000元,特殊工种收入也仅在6000元~8000元,难以满足工人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生活需求。
“产业工人从事的技术工作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从业人员往往需经历长时间的培训和实践积累。”赵宗合表示,以钳工为例,从基础操作到熟练掌握各种精密零部件的加工,至少需要3~5年的学习和实践。
“完善优化现有薪酬体系是当务之急。”赵宗合认为,应加快完善及制定“新八级工”制度,并着力完善针对产业工人在企业内部的多维度职业晋升通道,包括职级升迁、设立技术专家岗位等。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