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配置日报:债市企稳的信号
复盘与思考:
3 月10 日,股市延续降温,多数股指进入窄幅震荡状态;债市止损诉求较重,各期限收益率普遍上行。
复盘各类资产表现,股市,小微盘一枝独秀,中证2000、万得微盘股指上涨0.39%、1.51%;大盘及红利方面,上证指数、沪深300 微跌0.19%、0.39%,红利指数上涨0.22%;科技板块迎来调整,恒生科技、科创50、创业板指下跌2.52%、0.22%、0.25%。债市,10 年、30 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上行2.0bp、2.8bp,至1.81%、2.00%,10 年、30 年国债期货主力合约下跌0.03%、0.25%。
商品市场方面,美元走弱趋势放缓,新一轮关税冲击渐进尾声,贵金属价格进入震荡期,沪金、沪银上涨0.44%、0.19%;工业金属方面,铜价下跌0.55%;国内其他商品中,黑色系多为下跌,螺纹钢、铁矿石、焦煤、热轧卷板、沥青价格分别下跌1.35%、0.71%、1.35%、0.89%、0.62%,玻璃价格继续大跌4.19%,背后或反映当前市场对于基建链、地产链的修复仍维持偏谨慎的态度。
资金面并未出现收敛信号。今日逆回购到期970 亿元,规模并不算低,央行基本等额续作,净回笼量仅为5亿元,背后传递的信号或是“维稳,但不呵护”。体现在资金利率上,DR001 时序走势还是一如既往的平坦,几乎完全持平于1.80%,午后非银隔夜利率一度降至1.60-1.70%,低于银行的借贷成本。全天加权来看,R001、R007 分别为1.81%、1.82%,较前一交易日仅略微上行1bp 左右。
在资金面平稳的背景下,长端利率继续上演测不准的高点。债市早盘经历了小幅修复,下午4 点之后再次进入空头情绪的发泄,10 年国债、30 年国债向上突破关键点位1.8%和2.0%,不断击穿市场的心理防线。根据市场分歧指数,卖盘主要是基金类机构。观察第三方公募债基净申购指数,尽管债市在3 月7、10 日表现不佳,但赎回指数仅为-4.4、-6.6,较2 月24 日-30.5 的赎回压力仍有较大差距。
这背后,更多是基金降久期的需求,其久期的一升一降,往往成为市场超涨和超跌的重要驱动力量。12 月初本轮下行行情的起点是基金类机构开始拉升久期,而当下调整的尾声也是这些机构调降久期。根据我们的测算,业绩排名前二十的利率中长债基久期,从12 月初的4.5 年一路升至2 月10 日的高点6.2 年,之后缓慢下降,直至最近快速降至4.9 年,接近本轮行情的起点。伴随基金久期的下降,市场砸盘的力量或减弱。
不过市场情绪已经陷入极度脆弱的状态,也有部分投资者担心会有其他机构(如银行自营盘)被迫止损,加剧行情的调整,甚至进入负反馈。我们仍然坚持,当下处于调整的尾声阶段。因为这一轮管控的初衷,是规避市场单边下行的风险,单边上行同样也是风险。不过单纯从利率点位判断行情终点,由于悲观情绪的放大,已经失效。
追本溯源,基金降久期的背后是担忧,若1.8%的资金线一直持续,所有品种的定价中枢都会被推高,乃至演绎为超调。因而解铃还须系铃人,判断行情持续企稳的信号,可能有以下几点,任有其一:一是央行公开市场投放释放暖意,1.8%的资金线不再刚性;二是降准或者降息等强货币宽松的政策落地,资金线也被突破;三 是央行重启买债、大行出现买债迹象或者其他力量,使得短端(3 年及以内品种)企稳;四是市场风险偏好持续下降,债市情绪缓和,短端企稳。即核心是1.8%的资金线不再刚性,或者短端开始企稳。
权益市场小幅回调,万得全A 下跌0.04%;全天成交额1.54 万亿元,再度来到1.5 万亿元附近。市场仍然在消化3 月6 日(上周四)由政策预期&AI Agent 产业突破预期推动的上涨行情。3 月7-10 日,日K 线连续两日“十字星”,同时成交显著缩量,指向强势行情在3 月6 日上涨后面临一定的阻力。这一阻力主要来源于本轮牛市的结构性特征。从2 月5 日至3 月10 日,中证1000 上涨11.54%,而沪深300 仅上涨2.93%。此时博弈小盘行情的性价比相对不高,同时市场并没有足够的理由进行风格切换。在这种情况下,资金的追高意愿受到影响,更希望博取小盘品种回调后的反弹收益。而当小盘品种行情仍处高位时,行情即呈现“日内震荡,成交下滑”的现象。
从题材来看,畏高资金仍在流向弹性品种,指向本轮“高低切”仍处于强势行情的框架内。今日AIGC 指数下跌1.44%,指数成交额占总成交额比例下降0.64pct。同时新能源指数和SW 医药生物指数分别上涨0.95%和0.78%,且指数成交额占总成交额的比例分别上升0.11pct 和1.55pct,指向这些板块可能承接了部分AI 板块的畏高资金。这体现出资金在“高低切”时并未放弃弹性品种,与行情转弱时集中流向红利板块的格局明显不同。
从这一角度看,新能源和医药可能只是畏高资金的权宜之策,在AI、算力和机器人等主线高位回落时,不至于承受较大的回撤,同时仍然存在回流主线博取收益的机会。
港股方面,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分别下跌1.85%和2.52%。南向资金净流入296 亿元(港元,下同),创2014 年港股通开通以来历史新高。从活跃个股来看,阿里巴巴和腾讯控股分别下跌3.93%和3.19%,南向资金分别净流入29.18 亿元和20.43 亿元。结合起来看,指数和个股的表现仍基本遵循“下跌即机会”的交易框架。值得注意的是,港股相对于A 股超额下跌,恒生指数已明显跌破3 月6 日的开盘价,而A 股仍在消化3 月6 日上涨行情。这提示我们后续港股和A 股的行情演绎可能存在两种路径,一是今日港股超跌,后续有望迎来反弹;二是A 股尚未完成调整,港股下跌对A 股可能产生映射效应。
整体来看,市场仍然处于强势行情中,短期可能面临一定的兑现压力,但做多氛围对行情仍然存在支撑。
短期内需要重点关注海外不确定性,尤其是关税政策加码的风险仍存,带来的权益市场风险偏好risk off,可能会扰动市场做多情绪。而业绩验证的风险主要集中于4 月,当前预期驱动或仍将是行情的主要动力。这意味着主线风格近期或难以漂移,结构性行情可能将继续存在。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充裕状态,但假如流动性投放少于往年同期,流动性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
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财政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国内财政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