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银行业展望报告:攀高不惧 履践致远
引言
中国的银行业进入了一个较长的低利率周期。当前银行净息差已经处于历史低位,但仍在不断收窄。国内银行营收普遍高度依赖利息收入,如果收入结构不做出调整,未来绝大多数银行将无法保持当前营收增长速度和盈利水平。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债问题,企业和个人客户违约率上升也将使银行的资产质量进一步承压。
我们横向对比分析了其他经济体在低息差周期中银行业的表现,包括日本90年代开始的低息差周期、以及美国上世纪70年代及本世纪2008-2015年低息差周期,发现面对资产收益率下降、信贷需求放缓,或风险上升的多重挑战,多数能最终成功穿越周期的银行都采取了如下的战略举措:一是积极主动地调整资产负债表,通过优化收入结构和加强风险控制等手段保证稳健经营;二是聚焦核心客户,提升核心业务竞争力,通过多元化、国际化等业务手段保持当前的收益水平和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这可以为国内银行如何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面对新挑战,国内银行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型方针和实施计划以穿越周期,毕马威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采取行动:
一、制定底线战略,腾出空间谋转型
规模扩张是过去二十年银行的发展主基调,过去银行重点关注的是资产规模和增速等上限目标。积极扩张、做大规模在宏观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银行的确是非常重要。
但随着新周期来临,毕马威建议银行必须在构筑底线战略的基础上谋化转型发展。底线战略要求银行更关注持续稳健的经营能力和资本回报。底线战略不是简单的消极防御,而是要求银行放弃规模崇拜,基于对市场进行的情境分析,如经济环境变化对客户结构和需求的影响、各类资产价格走向、风险变化的分析等,讨论各种情况下银行的业务表现,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资产规模、营收、利润的关系和战略优先级,探索战略转型的空间和资源需求,并制定战略转型方案,以引领银行实施对银行未来生存和发展有决定意义的行动。
底线战略不是要求银行放弃发展目标,简单地收缩防御。恰恰相反,底线战略的目的是给银行转型发展腾出更大的战略空间,帮助银行采取更有前瞻性、更积极主动的战略行动方案,成功穿越周期。
二、专业创造价值,模式升级谋发展
当前无论是全国性银行还是区域性银行,核心业务的发展都承受着巨大压力:零售业务资产荒现象持续加剧,存款定期化趋势愈发显著;对公业务资产收益率持续下降,存款增长乏力;资本收益率下滑也对金融市场资产配置能力遭遇新考验。
围绕客户经营、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建设成为银行跳出竞争红海,实现差异化优势、稳住业绩和寻求增长的不二选择。在过去二十年,部分银行已经通过专业化建设,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客户经营的专业化,要求银行聚焦深化对市场和客群的专业研究,精准定制产品和服务体系,紧密围绕市场和客群特征做好产品和服务的交付,提升定价能力或提高综合收益水平。风险管理的专业化除了要求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专业化的组织架构、方法和工具,以及人才来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以外,更要求银行能针对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客户变化,提升“经营风险”的能力。银行未来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银行需要构建全面的人才发展机制,投入更多资源发现和培养专业人才。未来银行需要重点补充研究、数字化、产品经理等关键岗位,并需要配套更灵活的、市场化的人才选聘、薪酬体系和考核机制。
三、理性降本控费,聚焦增效谋优化
毫无疑问,国内银行需要转向一种更为注重成本效益的经营战略,通过实施一系列成本优化的举措,优化负债结构,维持风险抵补能力。
虽然存在工资结构差异和统计口径的细微差别,但国内银行的成本收入比较全球其他国家而言仍然较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约为34%,而欧美及日本银行成本收入水平约为60-70%。在此情形下“简单粗暴”的控费和成本削减势必对业务发展与客户体验造成一定程度影响。所以我们建议国内银行不应仅局限于财务角度的成本压缩,而要能更多从提效的角度降低单位产出的成本支出,并将其作为一项体系化建设的持续工作,维系好资源配置、业务发展与客户体验三者间的平衡。
此外,银行需要设置量化性指标来衡量增效工作成功与否。为了更全面地评估银行效率的表现,就不应只盯着传统的成本收入比等财务指标,而是应将多维度指标纳入考量范围,例如加入客户相关的成本指标,包括单个有效客户的服务成本、单个FTE(Full-time Equivalent,全职等量)服务的客户数量等。
四、提升管理能力,精耕细作谋效益
由于银行行业的特殊性和监管要求,相比其他行业,银行业务管理制度的体系化、完善性和严谨度一直比较高。但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完善、严谨和体系化的制度体系并不等于“有效”。银行要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银行内部的改革创新要求,必须使业务管理在精细度、灵活性和有效性方面进行提升。
首先是一体化业务管理能力的建设。银行要提升管理效率和竞争力,需要推动前中后一体化和打破部门墙,例如通过业务财务一体化建设推动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绩效管理;通过风险业务一体化推动专业化业务能力建设和产品服务创新;通过业务技术一体化推动数字化转型等。其次是精细化业务管理能力建设,例如通过精细化的客户细分、客户体验管理和客户运营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精细化的定价管理提升业务收入等。第三是建立持续迭代和优化改进的能力,建议利用数字化及AI技术等手段,银行将流程变革和制度优化常态化,例如引入RPC(Rapid process change,快速流程变革)或Lean Sigma(精益管理)等在其他行业应用比较成熟的工作方法。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