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资金入市专题系列研究之二:聚焦5类目标 险企再迎举牌热潮
如何定义保险公司举牌?根据原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举牌的定义为:“保险公司持有或者与其关联方及一致行动人共同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以及之后每增持达到5%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3 日内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的行为”。 A 股方面,证监会要求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的有表决权股份达到5%时予以公告;H 股方面,香港证监会明确首次持有某上市法团5%或以上的股份权益(包括衍生工具)时产生披露责任,对于A/H 两地上市的公司,规定H 股权益应按已发行 H 股股数的比例计算。
保险公司举牌或将迎来政策优化。《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目前监管对于公募举牌的要求更为宽松,2007 年发布的《对于公募基金持股变动信息披露问题的指导》明确:1)一家基金公司管理下的几只公募基金持有某一上市公司的股份累计达到5%的,是否披露,由基金公司自己选择;2)鉴于基金公司没有要约收购的功能,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不鼓励基金公司进行披露;3)要防止基金公司通过披露集中持股的行为引导市场操作股票。参考历史上提振资本市场阶段监管对于险资的政策放松,为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预计下阶段保险机构的举牌要求或将迎来边际放松。
险资举牌经历5 大阶段,24 年开启新一轮热潮。1)第一阶段(2015-2016 年):资、负两端政策大幅放松,以宝能系和安邦系为代表的险企通过“万能险+股权投资”的方式聚焦“资产驱动负债”经营模式,引发大规模举牌。2)第二阶段(2017-2019 年):考虑到激进式发展的潜在风险,监管针对资、负两端出台一系列管控政策,险资举牌热度迅速降温。3)第三阶段(2020 年):牛市催化下,大型险企引领举牌升温,策略上更倾向于长期持有赚取稳定的分红现金流。4)第四阶段(2021-2023 年):寿险改革态势下负债端表现承压,权益市场波动加剧,举牌显著降温。5)第五阶段(2024 年-今):低利率+中长期资金入市+新会计准则落地背景下,险企再迎举牌热潮,截至2 月11 日,24 年以来除重后险资举牌达24 次。
预计本轮险企的举牌热潮背后的动因可分为5 类:1)增持股票类资产:从被举牌企业行业分类Top5 为公用事业/银行/交通运输/环保/医药生物,除重后举牌次数分别达5/5/5/3/2 次,被举牌公司股息率(交易日收盘价对应最新完整财年DPS)高于3%的占比达75%,最新财年平均ROE(2023 年)超过8%的占比达75%。2)优化会计计量:新会计准则下,险企股票投资的会计计量迎来新挑战,举牌并派驻董事后可使用权益法将其计入长期股权投资,降低利润波动。3)谋求进一步合作:平安人寿举牌多家银行H 股,除了考虑到银行低估值、高股息的特征外,预计隐含深化双方后续业务合作考量。4)战略布局考量:新华保险举牌海通证券(H),有利于提升公司在国泰君安及海通证券合并后新主体中的持股比例。5)相较于普通增持,举牌更有利于发挥险资入市的正外部性。
投资分析意见:中长期资金入市步入落地阶段,险资将扮演关键角色,本轮举牌热潮有望持续,资产端进一步支持政策有待释出:1)头部险企境外资产配置或将迎来边际放松;2)优化偿付能力及准备金计量;3)优化短线交易及举牌规则。建议把握两条主线:1)高弹性标的:推荐新华保险、中国人寿;2)攻守兼备的标的:推荐中国财险、中国平安、中国太保。
风险提示:政策推动不及预期、权益市场波动、长端利率下行、大灾频发。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