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专题研究(10):机器人迎来快速发展 化工受益标的梳理
人形机器人迎来快速发展
人形机器人是一种仿生机器人,指形状及尺寸与人体相似,能够模仿人类运动、表情、互动及动作的机器人,并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决策智能。人形机器人相比其他机器人,对智能感知、运动控制、智能决策、人机交互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我们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诸多企业正在积极推进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的迭代升级和量产落地。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曾明确表示,Optimus人形机器人未来具备创造高达10万亿美元的长期收入潜力。在2025年1月30日的第四季度业绩发布会上,特斯拉更新了Optimus机器人的量产指引,2025年生产1万台机器人,初期月产能目标为1000台;到2026年,月产能计划提升至10000台;到2027年,月产能目标将达到惊人的100000台。特斯拉计划每年将产能提升一个数量级。
政策支持机器人行业发展
近年来,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比如支持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投资和融资政策以及大力发展机器人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等。
机器人分类介绍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0年11月19日发布的《机器人分类》(GB/T 39405-2020)中的分类,按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进行分类,机器人可分为工业机器人、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其他应用领域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产品、金属制品等领域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SO8373-2021的定义,工业机器人是自动控制、可重新编程的多用途机械手,可在三个或更多轴上编程,可固定在适当位置或固定在移动平台上,用于工业环境中的自动化应用。从应用领域来看,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产品、金属制品、塑料及化工产品等多个行业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服务机器人应用于家政、餐饮、医疗养老等领域
根据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 的定义,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它能完成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工作,但不包括从事生产的设备。服务机器人主要包括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其中,公共服务机器人主要在农业、金融、物流、教育等公共场合为人类提供一般性服务。
国内机器人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
目前国内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已具备从上游核心零部件到中游本体制造再到下游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自主生产能力。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得到快速增长。2021-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为36.6、44.31、42.95、55.64万台,同比增长54.37%、21.07%、-3.07%、29.55%。
2021年是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爆发式增长的一年,全年产量达到921.44万台,同比增长48%;2024年服务机器人产量达1051.93万台,同比增长15.6%。整体来看,近年来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在快速发展。
车企、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机器人赛道
由于车端和人形机器人的部分零部件具一定技术相通性,供应链重合度较高,特斯拉、比亚迪、广汽等车企竞相布局机器人赛道。同时,华为、小米等国内科技龙头公司纷纷加大在机器人领域的市场布局。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贸易摩擦加剧。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