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规模突破四万亿元 光伏、美股ETF业绩垫底
本报记者 顾梦轩 夏欣 广州 北京报道
指数基金进入大发展时代,ETF规模近期再创新高,已经迈入“4万亿”大关,成为公募基金发展史又一“里程碑”。同时,ETF产品数量已突破1100只,覆盖了股票、债券、商品、货币、跨境等多种类型,为投资者资产配置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ETF产品分化严重,其中,沪港深黄金产业股票ETF和创新药ETF表现不俗,年内最高收益已经达到37.25%,但也有多只光伏和美股ETF业绩垫底。
记者同时采访获悉,随着指数基金的大发展,一种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的ETF——Smart Beta ETF将迎来快速发展,而ETF投资火热背后隐藏的投资风险也逐渐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谈及近年来ETF的快速发展,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兼投资总监赵云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市场参与者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共同推动了指数化投资的高质量发展。监管机构主要负责政策制定和市场监管,交易所负责为ETF提供上市平台并举办各类活动和培训,指数编制机构负责各类指数的编制和维护。基金公司主要负责产品开发和投资管理,确保产品紧密跟踪基准指数。对ETF而言,做市商的功能非常重要,他们为ETF提供流动性支持,提高了投资者对ETF市场的信心,维护了ETF价格的稳定性,这对于吸引长期投资者非常重要,稳定的市场价格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和心理负担。
资产配置长期化、多元化
近年来,ETF规模实现快速发展。2020年10月,ETF市场规模迈进万亿元大关。2024年9月,ETF市场规模突破3万亿元。
从单只产品来看,目前共有6只ETF规模超过千亿元,分别是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和南方中证500ETF。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高达3768.11亿元。
从资金流入情况来看,截至4月23日,年内已经有2607.7亿元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ETF,其中最“吸金”的ETF是华夏沪深300ETF,年内净流入额高达341亿元;第二名是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年内净流入额为275亿元。
对于近年来ETF的快速发展,国泰基金有关人士表示,ETF突破4万亿元,标志着ETF行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也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有效性进一步提升。近年来ETF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受益于我国资本市场日趋成熟,为ETF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市场环境。同时随着国内ETF产品不断扩容以及居民资产配置需求的不断增加,ETF产品凭借其资产透明、风险收益特征清晰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认可。
一位公募基金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ETF市场的繁荣离不开资本市场改革下未来A股的慢牛化和长牛化。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居民财富增值已经成为金融从业者的重要课题。公募基金的身份角色是进一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完善配套支持功能,在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过程中,公募产品需要被打造成为价值型投资的重要工具。正是在这个大前提下,形式灵活、结构透明、投资分散、成本低廉的ETF价值显现,未来也将继续成为资产配置长期化、多元化的重要载体。
黄金、创新药ETF领涨
从业绩表现看,今年年内业绩表现较好的主要是沪港深黄金产业股票ETF和创新药ETF。业绩表现不佳的ETF中,光伏产业ETF数量居多,也有少量科技ETF和美股ETF。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3日,今年年内收益率排名第一的是华安中证沪港深黄金产业股票ETF,年内收益为37.25%。第五名、第七名和第八名也是沪港深黄金产业股票ETF,第二名至第四名均为创新药ETF,分别是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以及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第六名、第九名和第十名都是生物医药类ETF。
具体来看,全部ETF中,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新交所泛东南亚科技ETF业绩表现最差。截至4月23日,该基金年内下跌19.35%,基金经理李沐阳在2025年一季报中分析了基金业绩不理想的原因。他表示,2025年一季度,美股表现、国际流动性变化与区域结构性矛盾共同造成了基金业绩不佳的结果。一来,ETF底层资产中约40%权重成分股在美股上市,与美股科技板块联动性较强,因此表现明显受到一季度美股尤其纳指下跌拖累。二来,美联储降息预期不断推迟,全球流动性边际变化有限,而“东升西降”叙事虹吸了相当一部分国际资金向中国市场再平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东南亚市场资本流动性走弱。三来,东南亚经济体因深度嵌入国际供应链,普遍面临美国加征关税的风险,对此,部分经济体出口敞口过大暴露脆弱性,部分经济体则计划通过数字经济政策来拉动内需以对冲外部风险,区域增长动能的不均衡为ETF底层资产走势增加了复杂性。
除此之外,业绩倒数二、三、四名的ETF分别是三只美股ETF,其业绩受到了近期美股大跌的拖累,今年年内收益在-15%—18%之间。今年年内业绩倒数后十名ETF中,还有5只光伏产业类ETF,其年内收益在-14%左右。
对于光伏产业类ETF业绩表现不佳的原因,格上基金研究员焦冰指出,光伏产业面临政策浮动、原材料波动和市场竞争等挑战。各国的绿色政策具有不确定性,影响了光伏企业的利润预期;关键原材料的价格波动较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光伏市场的竞争日趋明显,给国内企业的出口布局带来压力。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副主任张碧璇分析称,此前的新能源“牛市”快速推高市场估值,但光伏行业目前整体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企业盈利受损。在需求增长放缓的行业周期下,股票估值回归叠加关税贸易战等突发事件冲击,光伏ETF今年以来整体表现不佳。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有关人士表示,近年来,光伏组件与通信设备在行业集中度提升过程中价格战频发,甚至出现监管部门介入的情形。企业在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下行背景下面临盈利能力下滑。除此之外,通信和光伏类企业的供应链或销售与全球市场绑定相对较深,由于美国近期挑起贸易战,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加,市场情绪相对悲观,投资者进而抛售相应的成分股,进而导致相应指数在短期内表现相对较差。
机构投资者占比大
记者采访获悉,随着我国投资者结构不断变化,机构投资者力量日益壮大,目前存量基数较低的Smart Beta ETF(结合了被动投资和主动投资某些特点的金融产品)有望加速发展。
所谓Smart Beta,是一种介于主动与被动投资之间的投资模式,在被动投资基础上,增加主动投资的选股逻辑,目的是获取超额收益、降低风险,同时又具备规则透明、风格清晰的特点。
Smart Beta ETF有哪些特点?张碧璇表示,Smart Beta ETF是通过规则化的因子策略优化指数编制方式,以获取超越传统市值加权指数的超额收益或降低风险的指数型基金。这类产品核心特点包括:第一, 在构建指数时,所有选股规则和权重算法完全公开,之后指数的运作都需遵循规则进行,保证了产品风格的一致性;第二,Smart Beta ETF仍属于指数型基金,天然具有风险分散的特点,可以避免个股集中度过高导致的波动风险。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崔悦指出,Smart Beta ETF本质是通过指数编制规则的创新,将投资策略产品化。其核心突破在于改变了传统市值加权法的逻辑,通过特定因子倾斜,实现对特定特质的主动暴露。“值得注意的是,Smart Beta策略有效性的持续检验、因子拥挤风险的控制等问题,仍是需要持续完善的环节。未来随着量化投研能力的提升和产品设计经验的积累,Smart Beta有望在资产配置工具图谱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崔悦说。
“由于市场并非完全有效,Smart Beta产品从因子的角度(单个或多个因子)来选择股票,然后通过等权、因子加权等方式来构建指数,以获取超额收益,”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有关人士向记者指出,区别于传统指数基金,Smart Beta产品对传统指数的选股及加权进行了优化,一方面像主动管理产品一样追求超额以及降低风险,另一方面还具备指数基金透明度高、成本低的特点。
ETF火热投资背后的投资风险也逐渐引起投资者重视。被动跟踪指数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其难以规避系统性风险,二级市场短期供需失衡易引发折溢价现象,规模较小的ETF还可能存在流动性隐患,买卖差价扩大或成交延时等问题可能影响投资决策的执行效率。
记者采访获悉,持有人结构单一、机构投资者占比过大提高了ETF的投资风险。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机构持有比例超过90%的有115只,其中多只ETF机构持有比例逼近100%。
崔悦指出,当单一机构持有比例过大时,其资金流向可能成为影响ETF稳定性的因素。突发性的大额申赎不仅会冲击基金的稳定性,还可能通过仓位调整间接影响跟踪精度。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机构投资者数量较多,若其投资策略趋同或受相同市场信号驱动,也可能形成类似集中持有的效应。因此,评估持有人结构时需穿透表面,着重考察资金性质的稳定性与行为模式的差异性。
当持有人结构单一,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占比过高,一旦机构投资者因自身资金需求或其他原因进行大额赎回,可能会对ETF的流动性造成冲击。且当机构投资者集中买入或卖出时,可能会导致ETF净值在短期内出现较大波动。投资者可以通过关注基金定期报告、了解持有人结构变化、评估市场环境等方式,对ETF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和管理。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有关人士则表示,持有人结构单一、机构投资者占比过大是否会提高ETF投资风险,需要综合ETF跟踪的指数、基金规模等因素来具体分析。“以国内ETF规模最大的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为例,其机构投资者占比已超过80%,但并未提高该产品的投资风险。”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有关人士如是说。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