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国医疗:论我国器械、药品、疫苗企业出海的新机遇:发挥中国产品性价值优势 新兴市场空间广阔
报告导读:随着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的单一医药市场,当前国内医药需求增长面临较多宏观层面约束,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国内医药市场维持高个位数增长。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增速相对更快的海外新兴市场。海通医药团队已推出美国、日本等海外医药市场研究,本报告聚焦增长潜力较大的新兴市场,如东南亚、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分析中国各类医药企业出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从新兴经济体医药市场需求端、国内医药产业供给端分析:
从新兴市场需求端看,新兴市场未来医药需求增速快于发达市场,到2028年体量接近西欧。医药市场增长潜力和各经济体人口、GDP、人均卫生总费用等宏观因素相关。根据IQVIA 预测,亚太、印度、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四大新兴市场经济体,2028 年市场规模合计有望达3360-3840 亿美元,体量与西欧整体医药市场规模2028 年预计4100 亿美元接近。其中亚太地区(不包括中国、日本、印度)24-28 年医药市场CAGR 为5-8%,非洲&中东地区24-28 年CAGR 为4.5-7.5%,拉丁美洲地区24-28 年CAGR 为7.5%-10%,印度24-28 年CAGR 为7%-10%,明显快于主要发达国家24-28 年医药市场规模增速,其中美国为6%-9%,西欧为4%-7%,日本为-2%至1%。
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断提升的消费水平和医保覆盖水平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新兴市场医药需求的扩大。新兴市场中,我们相对看好对印度、巴西、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出海机会。我们预计,2023 年,印度、巴西、东南亚的医药市场规模分别约为410、356、402 亿美元,分别约为中国的17.6%、15.3%和17.3%。
从国内医药产业供给端看,中国的制药、器械、疫苗行业在经历了二十年产业升级后,具备不同程度参与国际竞争的出海能力。我们认为,医疗器械产业链竞争力较强,制造业红利明显,相比欧美传统器械巨头产品服务端亦具备优势,整体产品性价比突出;中国在胰岛素和生物类似药的研发与成本控制上具备优势,复杂的化学制剂仍处于赶超积累阶段;疫苗产业仍处于出海早期,仍处于探索阶段。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新兴经济体医药市场增速快、需求注重性价比、市场进入门槛相对友好,是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出海的重要海外市场。我们主要看好以下三个细分产业出海新兴市场的机会:
(1)国内器械:建议关注注册能力强、具备性价比优势及已有客户粘性较高的设备类企业,如联影医疗,迈瑞医疗等。
(2)生物类似药&胰岛素:建议关注产品性价比突出、产品线布局完善、大规模生产制造能力充分验证的企业,如甘李药业等。
(3)疫苗:建议关注有新品类新技术,同时已经在新兴市场进行产品布局并有稳定合作伙伴的疫苗企业,如康希诺生物等。
风险提示:海外业务拓展不达预期风险、海外市场地缘风险、海外业务运营风险、关税运费风险、海外资金结算回款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