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银行业跟踪报告:基本面预期内承压但维稳基调不变 期待政策合力更有效
我们于2024 年12 月密集跟踪了10 余家上市银行,涵盖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区域性银行,本篇报告就资本市场对银行基本面的核心关切作以下总结。
展望2025 年,我们维持上市银行盈利继续筑底的判断,从量、价、质几大核心基本面来看,量价承压是预期内的事实,但各银行全力维稳的态度不变,信贷扩张降速但不失速、息差下行持续但不骤降;尾部风险还有扰动但不良生成预计基本平稳,资产质量不再是板块估值掣肘。关注基本面表现领先于行业的优质银行。
1)信贷开门红工作靠前推动但总体判断不及去年同期,经济复苏的强度、需求回暖的速度决定全年信贷投放的效益。当前时点看,审慎观望、贷款降速可能还是大多数银行的总基调。
受实体需求修复偏缓及核心一级资本补充相对有限影响,预计2025 年上市银行贷款增速进一步下降至7%左右。2024 年来,实体企业扩大再生产需求、融资需求持续低迷,居民消费欲望也不高,银行资产荒问题日渐凸显。叠加央行引导金融机构平衡投放、进一步 “挤水分”,行业贷款增速如期回落:截至2024 年11 月,金融数据口径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7.4%,较2023 年末下降3pct。若假设2025 年贷款增量持平2024 年,测算2025 年信贷增速降至约6.9%。结合上市银行信贷表现,大多数股份行、部分区域性银行贷款增速已明显慢于行业平均。对25 年信贷规划,从跟踪银行来看,总体秉承“不冒进、贷款增量基本持平于24 年”的初步安排,核心还是取决于需求是否实质性复苏,也包括央行后续对货币信贷投放的导向。需要额外留意的是,部分银行也面临阶段性资本约束,尤其是对于已经纳入全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而言。个别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可接受的底线预计在8%+(比监管底线会更高),若资本补充不及时,不可避免会影响贷款投放。
各银行岁末年初的工作重心落脚到信贷储备上,多家区域行一改往年岁末存款开门红的策略,更多强调以贷促存。今年大多银行信贷开门红工作更加靠前,如瑞丰银行、北京银行分别从24 年9 月、10 月便着手投放。这其中有两方面考虑,其一,早投放、早受益;其二,资产荒背景下希望在降息窗口前留足时间挖掘、储备优质客户。与此同时,相比往年岁末聚焦来年揽储,在存贷增长剪刀差扩大的背景下,农商行将“开门红”重心转向贷款,如常熟银行明确定调“以贷定存”。总体来看,中小银行普遍反映存款压力尚可、不会是明年经营层面的主要问题,核心还是如何促进贷款有效投放。
结构上看,对公仍是信贷增量主力,零售信贷景气的持续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但多家银行对25 年零售条线边际上增加资源投入,也期待政策更有力、更有效。2024 年1-11 月,新增对公贷款在新增贷款中占比超80%(其中以大型项目为主的对公中长贷贡献总贷款增量近6成)。2025 年财政政策定调更积极,提高财政赤字率、安排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等,有望带来更多实物量,预计25 年对公贷款仍是信贷增长主力。零售端,多家银行反馈“924”新政后,零售投放有所修复(金融数据亦可佐证:9-11 月新增零售贷款在新增总贷款中占比35%,而1-8 月仅约10%),按揭回暖是主要支撑。招行反馈11 月底按揭余额较年初“浮出水面”,北京银行也明确11-12 月提前还贷有所缓解、叠加新发放按揭贷款边际增加,支撑读数改善。尽管个人经营类、消费类贷款投放也有复苏,但如平安银行反馈当前依然处于全行信贷结构调整期,在未来半年内仍将对消费类贷款产品保持谨慎态度。整体而言,各银行对25 年零售信贷复苏仍抱有信心,农行、招行等还会把零售作为重点方向,中信银行在信贷资源摆布上同样给到零售条线比24 年更多额度,总体投放安排较24 年也有所增加。
2)新发放贷款利率持续下行显著拖累息差,2025 年再次下调LPR 也已是预期内,银行息差依旧承压。节奏上,1Q25 息差压力更明显,后续走势要考虑降息节奏。总体来说,市场可适当降低对25 年银行息差预期,也可期待监管层面对银行负债端更进一步的“减负”措施。
2025 年银行资产端面临新发放利率继续下行和降息预期再起导致存量贷款继续重定价的双重压力。长端债券利率创新低,4Q24 银行各类贷款的新发放利率降势也没有改变,农行、北京银行等反馈11-12 月再现部分优质大客户贷款利率呈现“2 字头”;常熟银行个人经营贷加权平均利率约6.3%,而新发放部分的利率要比存量再低20-30bps,村镇银行贷款利率也降至8.4%左右。展望25 年,在实体需求复苏明朗之前、在央行继续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的大背景下,贷款利率继续走低的大势很难扭转。若假设1 年期、5年期LPR 分别再下降30bps,]q]33/]3+ 静态测算将影响上市银行息差约15bps。相对好的是,从近期来看,存量按揭贷款重定价对息差的冲击好于预期,以招行为例,考虑存量按揭重定价和存款成本改善对冲后,对息差的拖累仅在5bps 以内。
当然,我们判断2025 年会是对称降息,下调LPR 的同时也会进一步降低存款挂牌利率,甚至不排除存款利率下调的幅度更大。监管当局稳息差、呵护息差的意图不变,这也意味着25 年给银行“减负”的举措依然存在。2024 年来,存款挂牌利率先后两次调降,25 年将迎来较大规模的3 年期、5 年期存款到期,预计各银行25 年存款成本改善幅度都会大于24 年,有力对冲资产定价下行的部分压力。从银行角度,各银行从24 年开始极力优化存款结构(限额甚至停售5 年期存款产品)、拉平3 年期和2 年期存款利率,进一步调整考核机制引导客户经理更多吸收短久期存款。从监管角度,叫停手工补息、规范同业存款利率等均是压降银行负债成本的有力举措,我们判断给银行“减负”还有空间,譬如再度规范结构性存款产品定价、非对称降息等。根据我们测算,综合考虑存量资产重定价、化债及潜在降息(假设2025 年各期限LPR 下降30bps)合计将影响行业息差31bps,若兼顾存款成本改善及定期化影响,2025 年负债端改善或能对冲17bps,判断2025 年上市银行息差或将下行约14bps。
3)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底盘稳”,不良生成幅度可控,我们判断不会再是压制25 年板块估值的核心。需要留意的是,其一,零售风险仍有长尾暴露,可能还会扰动1H25 资产质量指标;其二,《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过渡期将满,部分银行可能面临阶段性补提减值准备的压力,对利润表现造成短期冲击。
房地产不良不会呈现行业性问题,判断头部银行已早暴露、早处置。相对而言,短期零售业务不良风险可能还会延续,各银行也针对零售不良生成加大处置力度。一方面,我们判断上市银行房地产不良生成高峰已过(1H24 上市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率首见回落,目前约4%),从招行、中信等股份行跟踪中也可相互验证。但另一方面,多家银行反馈现阶段零售风险尚处高位(如常熟银行目前不良生成率约1.1%,2023 年仅约0.6%;中信银行表示逾期率、关注率走高也主要源自零售风险暴露),短期可能还会造成不良指标阶段性扰动。
相应地,各银行均加大不良核销力度,尤其是核销资源充足、前些年没有用足核销额度的银行,近两年应核尽核,确保风险不积聚。
2025 年是《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过渡最后一年,部分银行反馈面临较大非信贷减值补提压力,在银行营收仍旧承压、零售等不良生成扰动犹存的背景下,存量拨备蓄水池的厚度决定一家银行可以平稳业绩释放的空间。从各银行来看,拨备蓄水池的厚度决定了潜在风险缓释、业绩释放持续性的核心能力,重点关注“低不良+高拨贷比”银行,聚焦高拨备或有能力提升拨备的个股。
投资分析意见:看好银行,利好经济预期、利好中长线资金入市的政策频出,政策面有催化;银行板块高夏普比率的优质特性有望持续吸引保险、券商等增量中长期资金,资金面有支撑;基本面尽管需要消化现有政策影响但以稳为主,若经济稳步复苏,银行后周期的弹性更为可期。个股层面,聚焦拨备扎实、政策东风下区域beta 赋予成长契机的优质区域性银行,首推组合:苏州银行(兼具高股息)、重庆银行(兼具高股息)、瑞丰银行。此外,同样推荐常熟银行、苏农银行、成都银行(兼具高股息)。若明年地产销售持续回暖、消费升级趋势再起,可前瞻布局招商银行。
风险提示:实体需求不振,经济修复节奏低于预期;息差企稳不及预期;部分房企风险扰动、长尾客群风险超预期暴露。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