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周报:看好三重周期共振下电子行业的估值扩张
看好三重周期共振下电子行业的估值扩张。过去一周上证下跌5.55%,电子下跌9.60%,子行业中其他电子下跌11.12%,光学光电子下跌7.07%。同期恒生科技、台湾资讯科技下跌2.98%、1.73%,费城半导体上涨0.79%。我们认为,当前时点,以半导体产业为代表的电子产业周期仍处在销量周期上行的前期、企业盈利能力仍有改善空间;以语音交互为核心的AI 端侧应用正处在大规模商业化的临界点,创新催化频发;以增量资金共识为体现的半导体指数投资规模仍有进一步增长潜力,权重标的配置型需求增加。因此,2025年在“宏观政策周期、产业库存周期、AI 创新周期”共振上行的情况下,电子行业有望迈入估值扩张大年。
CES 2025 即将举行,消费电子行业再迎AI 催化。CES 2025 将于美国时间1月7 日-10 日于拉斯维加斯举办,将有4800 余家企业参展,其中中国公司超过1300 家。展会上,AI 端侧应用创新将成为焦点,不少厂商已提前发布了产品预告。PC 领域,AMD、英伟达和英特尔将发布新品;智能家电领域海信将会发布全新显示技术,TCL 将推出自研的RGB-Mini LED 技术;智能汽车领域,从成熟方案走向自主研发,小鹏预计将展示其模块化飞行汽车等;可穿戴设备方面,雷鸟宣布将发布新的智能眼镜。我们认为,2025 年AI 应用爆发在即,算力需求持续攀升,继续推荐AI 算力产业链核心标的:沪电股份、工业富联、联想集团、景旺电子、翱捷科技、国芯科技。
速腾聚创召开AI 机器人发布会,多款激光雷达与机器人新品发布。1 月3日,速腾聚创召开“Hello Robot”2025 AI 机器人全球发布会,首次全面呈现机器人技术平台公司战略及落地成果。会上,公司发布了三款应用于车载与机器人场景的高性能数字化激光雷达新品,发布Active Camera 机器人视觉解决方案、第二代灵巧手Papert 2.0 并带来自研的人形机器人整机。我们认为自动驾驶、AI 机器人等技术的持续渗透和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的蓬勃发展,建议关注产业链相关标的:永新光学、舜宇光学科技、蓝特光学、水晶光电、赛微电子、炬光科技、长光华芯、韦尔股份等。
BIS 实体清单新增11 个中国实体,看好半导体自主可控提速。1 月3 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 修订了《出口管理条例》,在实体清单中增加13个实体,其中包括11 个中国实体,如长春光机所、上光所、鹏城实验室、季华实验室、雷电微力等科研院所及公司。BIS 称上述实体支持中国军事现代化,并与高超音速武器的开发等“令人担忧的活动”有明显联系或以其他方式支持中国的“军民融合”。我们认为,海外限制持续趋严,国产半导体自主可控将进一步加速。虽然此次长光所、上光所被加入实体清单,但国产光刻机的研发并不会因此受阻。建议关注自主可控产业链:茂莱光学、福晶科技、富创精密、中芯国际、华虹公司、北方华创、中微公司、拓荆科技等。
国家大基金三期对外投资两只基金,出资额合计1640 亿元。24 年12 月31日,华芯鼎新(北京)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国投集新(北京)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成立,出资额分别为930.93 亿元、710.71 亿元,其中国家大基金三期出资额分别为930 亿元、710 亿元。据投资方向,国家大基金一期的重点是制造领域,二期向设备材料端倾斜,三期重点投向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我们认为,在美国加大限制和AI 带动半导体需求的背景下,半导体全产业发展是国家战略,继续推荐中芯国际、长电科技、恒玄科技、乐鑫科技、澜起科技、圣邦股份、杰华特等。
关税影响叠加国补或将带动MNT 面板需求前移。据迪显咨询,在国内双十一促销以及海外黑五带动下,MNT 主力品牌整机及渠道库存有效去化,随着关税事件的发酵,Dell、TPV、Samsung 等主力品牌已提前追加释放面板采购需求,叠加国补延续带来的需求拉动,MNT 面板需求逐步前移,预计1Q25 显示器市场将“淡季不淡”。同时,TV 产品的运营经验向MNT 产品迁移,在按需生产下,面板产能将向盈利情况较好的TV 面板倾斜,或将使得MNT 面板供需紧张,为MNT 面板价格回暖奠定基础。我们认为,在经历了长时间陆资厂商大规模扩张、全球产业重心的几度变迁之后,LCD 的高世代演进趋势停滞、竞争格局洗牌充分,推荐京东方A 等。与此同时,LCD 产业的崛起增强了国产电视品牌及ODM 的出海竞争力,推荐兆驰股份、康冠科技、传音控股等。
新能源汽车头部效应逐步体现,建议关注头部车企相关功率半导体公司。据中汽协数据,24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预计超3100 万辆,其中比亚迪年销量427.21 万辆,同比增长41.26%;理想交付50.1 万辆,同比增长33.1%;极氪交付22.2 万辆,同比增长87%;零跑汽车交付近30 万辆,同比增长100%;赛力斯42.69 万辆,同比增长182.8%。随着部分车企退出,头部效应逐步体现,建议关注头部车企相关功率半导体供应厂商:斯达半导、时代电气、新洁能、士兰微、东微半导、扬杰科技及芯联集成。
重点投资组合
消费电子:蓝思科技、小米集团、立讯精密、鹏鼎控股、沪电股份、电连技术、东睦股份、海康威视、传音控股、康冠科技、世华科技、工业富联、视源股份、世运电路、水晶光电、春秋电子、东山精密、光弘科技、京东方A、景旺电子、四川九洲、福立旺、闻泰科技、永新光学半导体:中芯国际、恒玄科技、乐鑫科技、翱捷科技、长电科技、杰华特、圣邦股份、伟测科技、韦尔股份、澜起科技、通富微电、华虹半导体、新洁能、晶晨股份、龙芯中科、艾为电子、晶丰明源、赛微电子、德明利、江波龙、佰维存储、扬杰科技、斯达半导、北京君正、芯朋微、思瑞浦、时代电气、卓胜微、帝奥微、东微半导、士兰微、华润微、天岳先进、纳芯微设备及材料:北方华创、中微公司、鼎龙股份、芯碁微装、拓荆科技、立昂微、沪硅产业
被动元件:顺络电子、风华高科、三环集团、洁美科技、江海股份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产业发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