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点评:央行暂停公开市场买入国债影响几何
事件:
2025 年1 月10 日央行网站公告,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025 年1 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
观点:
2024 年央行持续开展国债买入操作。央行自2024 年8 月以来,保持每月净买入债券态势,2024 持续买入国债规模达到1 万亿元。
央行买入短期国债并卖出长期国债,能够对冲长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态势,防范债市风险。目前央行流动性投放渠道更加多样,工具操作更为从容。央行保留了卖出国债操作的可能性,若后续长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央行依然可以通过卖出长期国债予以对冲,推动债市企稳。
央行释放稳汇率政策信号,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将成为近期政策方向。1 月9 日上午,央行发布公告称在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600 亿元。此前香港人民币央票发行规模一般为100-200 亿元,此次创下了历史最大单次发行规模。1 月13 日,央行、国家外汇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5 上调至1.75。1 月13 日中国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央行近期释放的稳汇率政策信号明显加强,暂停公开市场买入国债有助于减少流动性投放,增加人民币汇率稳定性。
防范市场过度理解“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国债到期收益率下行幅度明显加快,2024 年12 月以来10 年国债到期收益率下行近40bp。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货币政策仍然是以支持性为主,仍然要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评估债券市场风险,需要时刻防范金融机构持有债券的久期错配和利率风险。
有效应对美国新任总统上任后的外围风险。特朗普上任时间临近,外贸层面有较大预期压力。近期10 年国债中美利差持续拉大,2024 年下半年以来中美利差从200bp 附近拉高至300bp 附近,央行暂停买入国债能够缓解中美利差进一步增加带来的外资流出风险,增加国内资产应对外围不确定性风险的抵御能力。
风险提示:美国大选不确定性风险,央行货币政策框架变动风险,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市场波动风险,公开市场操作超预期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