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研究:零基预算 区别在哪?

证券之星 2024-12-31 11:11:59
股市要闻 2024-12-31 11:11:59 阅读

  研究结论

      12 月16 日在中央财办解读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表态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在零基预算改革、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等方面争取新突破”引发广泛关注。目前零基预算改革以试点地区/领域分头推进为主,未来在各地各部门间全面铺开,势必带来更多变化。我们认为,从零开始逐项审议各项支出,并不直接意味着资金的增加或减少,而是谋求从制度的角度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高投资效益”的要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一些案例看,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更具存在感的支出退出机制:安徽在《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方案的通知》相关政策解读中指出,“健全专项资金退出机制,明确专项资金预算一年一定,执行期限最长不超过3 年”,这意味着某一项支出自确立之后即常年存在、仅按照往年情况进行浮动的“固化格局”被打破,对于被财政支持的具体领域来说,将更高频接受来自绩效的考验;

      更强调优先级排序的项目制运转:这一特点在各地普遍存在,广州在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过程中,在优先安排好“三保”、还本付息等必保支出的前提下,其余项目全部由各部门拿项目竞争预算,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从项目储备度、成熟度、优先度等维度出发,按轻重缓急排序分配,优先保障中央、省、市重大部署落实;安徽则编制省级公共服务、产业扶持、重点建设3 类重点保障事项清单,将大事要事编入清单优先保障并动态调整,显著提高资金项目的投入强度,同时,将分散在各部门的财政“零钱”整合为15 个专项资金,通过政策跨部门统筹、资金跨部门整合、工作跨部门协同,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

      压降来自于对重复支出的清算:虽然对重点项目的投入强度不会降低,但从总量变化看,节约资金、“过紧日子”是零基预算改革的重要考量,这种降低来自于政府部门对既往做法的自我审查,一是整合不同部门的同类支出,同时进行压减,安徽发现有近90 个预算部门都有信息化预算资金,小而散,重复且低效,整合为“数字安徽”专项资金后,减少了30%的重复建设资金;二是优化支持方向:浙江对方向相同、性质相近的项目进行了精简归并,取消低效无效、不可持续的项目,严防“撒胡椒面”现象,2023—2027 年,浙江省级共安排145 项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其中,保留政策42 项、强化政策78 项、整合政策37 项、取消政策27 项;三是针对涉企资金开展“查重”,江苏研究开发了两个查重机制,一是横向对比查重机制,二是纵向回溯查重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减少涉企资金重复申报的情况,2024 年以来,通过减少项目重复交叉支持,江苏省发改委、工信厅和科技厅三个部门的“零基”试点改革就已经累计节约财政资金约10 亿元。

      提高化债支持力度、改善地方政府积极性是2024 年末新一轮“稳增长”的增量之一,2025 年中央财政进一步扩张也已经成为确定性事件。展望后续,零基预算改革即将延续和扩大,如,郑州近期对2000 万元以上的延续项目和2025 年所有新增项目开展预算评审,以此作为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根据其12 月的报道,目前试点基本结束,审减项目支出资金达30 亿元,审减率达到39%,结果拟用于2025 年预算编制。从这个角度看,虽然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但地方财政“摊大饼”式的预算支持模式面临优化,效率强化比总量增加更重要,其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影响有待密切观察。

      风险提示

      外部风险加剧,国内改革推进落实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中央财政加码但地方收缩幅度仍然更大,零基预算改革对重复补贴的压减传导到基建、制造业投资等领域的风险。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