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银行业信贷投放展望

证券之星 2025-01-09 03:32:09
股市要闻 2025-01-09 03:32:09 阅读

  社会信贷投放的“主旋律”为“挤水分”

      从总量上看,预计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7.8 万亿,较2023 年下滑5 万亿,增速为7.5%,较2023年下滑3.1 个百分点。

      从节奏上看,年初央行要求信贷平滑投放,但伴随着开门红结束后信贷的持续“挤水分”和回落,被动推升了Q1 比重,预计Q1 信贷增量占比在50%左右,与2023 年基本持平,全年四个季度信贷增量占比为53%、21%、15%、10%。

      从结构上看, 二季度以来纯贷款(各项贷款扣除票据融资和非银贷款)增长相对乏力,其中票据融资增量占比约34%,较过去几年同期明显提升。

      分行业来看,大部分行业信贷增长均出现回落,具体特点如下

      一是:在信贷“挤水分”和“手工补息”整改背景下,制造业信贷投放出现明显收缩。制造业作为重点领域,过往再贷款等资金支持政策辅以“手工补息”操作,可能滋生资金空转问题。2024 年以来,贷款利率降幅明显慢于LPR,套利空间收窄,进而导致相关贷款需求下行。截至2024 年9 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为14.8%,较年初下降近17 个百分点,“挤水分”效果显著。

      二是:政信类信贷受化债影响出现明显下滑趋势。因为地方化债直接引导部分存量政信贷款置换,同时监管层面开始控制新增政府投资项目,进而导致城投传统基建类业务投资受影响。从上市银行数据来看,2024 年上半年基建类贷款增速约13.97%,较23 年末大幅下行3.89pct。

      三是:对公地产业贷款边际改善。2024 年以来,监管当局针对房地产市场推出了多项支持性工具和举措,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融资,推动保交楼落地。其中,据肖远企副局长预计,到24 年底前“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将超过4 万亿元。而数据显示,1-3Q24,房地产开发贷新增规模9100 亿,同比多增4300 亿。

      分区域看:信贷资源的区域分化得到改善:截至10 月末,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经济圈信贷平均增速约8.80%,较23 年全年增速下行3.80pct。与之相对的是,2024 年10 月末,东北地区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平均信贷增速为4.87%,比经济发达地区同期平均增速少3.94pct,但较23 年全年增速下行0.88pct,降幅显著小于经济较发达地区。这表明,过去几年我国信贷资源的区域分化较为显著,经济发达地区成为信贷资源集中高地,可能出现了一定的信贷供求矛盾。而在目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相对偏弱,以及信贷挤水分背景下,经济发达地区的信贷资源回落幅度相对更大。

      预计2025 信贷增速将进一步下行至7%以下

      监管对于信贷规模的考核有所弱化。回顾过去几年监管当局表态,可以划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2021-2023),监管层面对信贷增长有较高要求,即“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第二阶段(2024-至今),强调摒弃“规模情节”,保持信贷均衡增长。

      贷款利率降幅慢于LPR,存贷款套利空间显著压缩。2024 年全年,1 年和5 年LPR 分别下调35 和60bp,而对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仅下行24bp,自2020 年以来降幅首次低于LPR,反映出贷款供求矛盾改善,利率自发性下行动能缓解。存款利率则受益于手工补息整改、存款降息,以及银行降久期等因素,利率下行幅度有望进一步加快,存贷款套利空间显著压缩,虚增冲量贷款也有望受到抑制。

      制造业贷款持续面临“挤水分”。首先,当前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较低(75.2%,处于2016 年来22.41%分位低点),同时出口订单量可能受外部因素扰动而持续收缩。再考虑到目前套利空间收窄,部分存量贷款将于2025 年集中到期等因素,制造业信贷表现可能将持续走弱。

      化债对政信类贷款投放产生负向影响。从历史表现来看,2015 年至今的三次化债行为,均导致银行政信类贷款增速下滑。考虑到2025 年将安排2.8 万亿化债资源,初步测算,预计2025 年上市银行政信贷款净增速约为8.75%,较2024 年上下滑5.22pct。

      农商行贷款投放较弱。一方面,农商行2024 年一度加大了二级市场对30Y 超长债的净买入力度。另一方面,进入四季度以来,农商行贷款出现明显回落迹象。目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依然偏弱,近期农商行配债力度依然较大,反映出其信贷资产荒压力较为突出,预计在2025 年上述情况或仍将延续。

      综合上述分析,预计2025 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7.37 万亿元,同比少增约0.5 万亿,增速维持在6.5-7%。

      各个季度的信贷投放节奏与2024 年大体相似,四个季度的贷款增量占比约为5:2:2:1。

      风险提示:以上预测基于主观假设,可能与现实情况有所偏差。宏观经济震荡,社会信贷需求较弱,银行息差压力大。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