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2024年度政策回顾及展望:化债攻坚 转型可期
政策回顾
近年来,基础设施投融资(以下简称“基投”)行业相关政策以管控和化解债务风险为主基调,政策管控力度逐步由松到紧,管理机制从无到有,逐步完善,模式特点由以堵为主过渡至疏堵结合,手段逐步多元化;同时,基投企业的改革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放到具体的变化;“一揽子化债”开启以来,基投企业相关政策的广度和力度前所未有,并开始强调化债与发展并举。
基投公司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自成立以来就承担着重要的基建职能及投融资角色,行业的监管政策重点关注债务风险防控和化解,近年来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逐步收紧,政策端逐步关注基投企业的债务化解和转型发展,截至目前,相关监管政策大致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0 年“19 号文”1出台后,政府开始对基投企业规范化监管,但整体基调表现为“重堵不重疏”,对信贷管控较为严格,债券、非标等管控较松,在此期间,由于基投企业尚处于大规模前期发展阶段,政策鲜有关注基投企业改革与转型发展;第二阶段起始于2014 年“43 号文”以及新预算法发布,监管政策基调主要体现在构建新的债务管理框架、规范运行机制、厘清基投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开启大规模的政府债务置换,政策力度趋严,但开始疏堵结合。在此期间,政策开始关注国企深化改革,对基投企业分类管理,剥离不相关的公共职能;第三阶段始于2018 年“27 号文”,政策重心落脚在隐债化解,政策进一步规范基投企业融资,基调整体较上一阶段趋严,但强调保障基投企业合理融资,政策指导化债的方式开始多元化,实施措施因地制宜差异化。此外,政策还加快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和国企深化改革,开始统筹推进基投行业的化债与发展;第四阶段自2023 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一揽子化债”开启,“35 号文”发布,进一步强调防风化债,压实责任,监管力度更严,多部门联动,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实施,同时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机制,要求建立长效机制,大力推动基投企业专业化整合和市场化转型,加快清理退出,强调化债与发展并举。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