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周报:技术上如何识别短期的超跌反抽?

证券之星 2025-03-10 09:26:09
股市要闻 2025-03-10 09:26:09 阅读

  本周债市波先上后下,下半周明显回调,整体震荡收跌。截至3 月7 日,10Y 国债收益率较2 月28 日上行8.5BP,各期限国债利率普遍上行;本周公布2 月进出口、通胀数据以及两会开幕,下周关注两会进程相关信息以及金融数据发布。

      站在当前时点,发生了什么变化?近期债市波动加剧,长债经历快速回调,我们认为站在目前时点债市的一致策略基础正在发生变化:1)比价视角:债券配置的相对性价比已经明显降低;2)货币政策视角:从节奏来看,目前央行相机抉择的三因子似乎都不支持进一步宽松落地;3)基本面视角:市场风险偏好正在回升;供需修复驱动下的2 月PMI 重回扩张区间,也能印证基本面发生的积极变化。基于上述变化,我们认为对应的交易思路也需转变,需要从牛市思维中逐渐抽离,在快进快出中博弈超跌反弹的利得机会。那么,如果债市持续上涨的预期正在打破,那么是否意味着在过去两年失效的技术图形会重新回到交易视野?

      调整中继,博弈超跌反弹?

      历史上的超跌反弹特征。债市下跌过程中超跌反弹往往持续时间较短,幅度平均在10-20BP 左右。复盘过往,2016 年以来较为明显的牛转熊拐点,就是2016 年10月以及2020 年4 月底,两轮债熊的典型代表时期,也不乏短线的超跌反弹,选取两轮债市下跌期间的反弹波动统计来看,2016 年末的一轮反弹幅度最大,10Y 国债收益率下行36BP,持续时长11 天,选取区间平均反弹幅度在15BP,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持续天数在12 天左右。

      那么如何观察超跌反弹?我们认为可能的观察到的直接窗口包括:

      1)利空事件冲击后的见底:对于过去债市下跌过程中,其中典型的超跌反弹出现之前可能伴随着较强利空冲击后的见底,比如2016 年12 月中旬的流动性冲击事件,引发了国债期货上市以来的第一次跌停,12 月20 日后国债期货出现超跌反弹,从20 日至年末涨幅接近3%。2)基差大幅走阔后的涨势反弹:从10 年国债期货主力合约与活跃券基差来看,2022 年11 月14 日-29 日出现明显攀升,10 年国债期货主力合约下跌1.22%,而后在基差收敛过程中,国债期货走出超跌反弹。

      曾经的图形分析技术有效性如何?从技术分析角度来看国债期货,通常几种方式可以识别超跌反弹:1)趋势类指标:MACD(平滑异同平均指标);2)摆动类指标:RSI(相对强弱指标);3)背离类信号指标:底背离现象。

      通过简单回测,我们发现技术指标在近年来的长牛行情中表现失效。简单综合以上三类信号构建超跌反弹识别条件,对10 年国债期货价格进行历史回测,发现技术指标的识别策略在2016-2017 年能够识别出位于超跌反弹的时间点,但在2022 年至2024 年之后识别效果明显减弱。

      但伴随着2 月债市的快速回调,近期技术指标再度识别出超跌反弹买点。从识别结果来看,2 月下旬超跌反弹点连续出现,例如2 月27 日被技术指标识别为超跌反弹买入点,第二个交易日10 年国债期货就表现小幅反弹。当然,这仅是技术指标策略基于日线的简单应用,实操中还需细化测算,但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蛛丝马迹:在16-17 年曾经有效的技术指标,在经历长牛债市应用的失效后,或许又开始变得有效。

      就长线而言,我们依旧认为今年债券牛市的概率正在减少。从春节后消费现象的变化,与引发科技重估的DeepSeek 冲击等基本面结构性变化中,我们认为应重新评估今年牛市的概率,中期来看维持震荡偏空观点。这意味着,今年难以再用“每调买机”的牛市思维再去做交易,最多可能只能在交易层面上去博弈阶段性的反弹机会。

      策略上,今年全年视角来看我们在策略上建议降低全年收益预期,持有短久期、高等级、高流动性,以票息+出回购为主做好防御性策略。就短期而言,我们认为接下来一周可能经历“最后一跌”,然后进入短期超跌反弹博弈行情,但需维持短线交易思路,见好就收。

      风险提示:央行超预期收紧货币政策、理财大规模回表引发市场波动、机构行为大幅趋同形成正反馈。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