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研思录之六:基于资产负债的推演-大行注资如何影响流动性?
近期,建行、中行、交行、邮储发布定增公告,计划融资5200 亿,其中财政部出资5000 亿。相关政策背景和意义我们在报告《大行注资落地解读:夯实资本谋发展,溢价发行顾平衡》有分析。
市场除了关心注资对银行和经济影响外,还关心本次注资对银行间市场和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本篇专题尝试从宏观金融资产负债表视角进行推演,背后还涉及货币创造的理解,供投资者参考。
宏观上,银行整体是资产创造负债,央行通过资产扩张创造准备金,监管政策通过资本直接约束银行资产扩张,货币政策通过准备金约束银行负债扩张间接约束资产扩张。所以注资对商业银行资本形成补充,阶段性放松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促进信用扩张能力是确定的。但是在准备金端,特别国债是央行最终持有、还是银行自身持有、还是非银行体系持有,会对银行间市场和准备金约束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央行持有:创造基础货币。目前法规体系下,央行不能直接从一级市场购买国债,但是可以通过定向发行然后承接,或者直接二级市场购买,实现对特别国债的持有。如果央行最终持有特别国债,非银部门资产负债表无静态变化,但在动态发展后,银行资本和负债端约束均实现的放松,对实体、资本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都是直接利好。
银行持有:典型自我资产创造负债。这种情景静态不影响非银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但实现了银行资本约束放松,负债端准备金约束未放松,对实体、资本市场利好,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中性。
非银行持有:静态货币消失,等待乘数回归。如果特别国债最终非银行体系持有,会产生典型的信用货币消失现象,静态对资本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有分流,但因为实现了银行资本约束放松,动态对货币负债端准备金约束未放松,对实体、资本市场流动性利好。
注资过程:发债节奏到财政存款。在从财政发债到注资完成本身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财政存款和准备金存款的变动,所以会对银行间流动性产生一定的阶段性影响,本文第二章进行了资产负债表过程推演。
动态影响:信用扩张的乘数效果。静态结果上,央行最终持有情况下,财政注资大行会形成短期直接流动性投放,但非银行持有情况下,可能会产生短期货币消失现象。但是动态来看,补充资本是为了资本扩张提供乘数基础。目前六大行平均的“总资产/核心一级资本”乘数为14.8 倍,“总贷款/核心一级资本”乘数8.7 倍,本次四家大行注资5200 亿,假设后续两家注资3000 亿左右,最终六大行注资规模大约8000 亿。按照当前平均乘数效应,提高六大行资产扩张潜力约11.8 万亿,占当前社融规模约2.8%;提升贷款投放潜力约7 万亿,占当期实体贷款余额约2.7%。
风险提示:政策力度低于预期;经济回暖低于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