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跟踪报告:降本46%-新工艺助推低成本国产材料在电池包壳体的应用
报告要点
我们在《马氏体高强钢:汽车轻量化的成本优势何在?》报告中提到汽车用钢制电池壳体的应用有望为新能源汽车降低成本。目前这种工艺已经出现相应的制造方案。
苏州普热斯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在其官网展示了其钢制电池壳体产品。
该电池包壳体采用了高强钢热冲压工艺制造,意味着钢制电池包壳体已经进入应用阶段。
使用热成型高强钢制电池包壳体方案有如下优势:
成本优势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使用的铝合金电池包壳体方案材料成本约2300元左右,使用外企带铝硅镀层热冲压高强钢电池壳体方案材料成本约1500 元左右。使用国产高强钢真空热冲压方案的电池包壳体方案原材料成本仅为1260 元左右,相比目前大规模使用的铝合金电池壳体,其原材料成本有望降低大约1052 元,降幅约46%。
专利优势
目前铝硅镀层热冲压高强钢的专利技术大多掌握在外资钢铁企业手中, 国内车企如使用国产带镀层材料,可能会在出海销售时面临专利限制的问题。因此使用真空热冲压的国产无镀层高强钢可以很大程度上规避此类风险。
真空热冲压的新生产技术可以推进国产化热成型钢在电池包壳体领域的应用。这种低成本的材料方案有望进一步推进新能源车的成本优化。
风险提示: 1、无镀层热成型钢的真空热冲压工艺尚处于初始开发阶段,有待验证使用效果;2、新能源车的扩张速度波动可能会影响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推广进程。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