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纬锂能(300014)年报点评:业绩符合预期 储能出货持续高增长
事件:4 月17 日,公司公布2024 年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符合预期。2024 年,公司实现营收486.15 亿元,同比下降0.35%;营业利润46.96 亿元,同比下降3.08%;净利润40.76亿元,同比增长0.63%;扣非后净利润31.62 亿元,同比增长14.7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44.33 亿元,同比下降48.90%;基本每股收益1.99 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30%,利润分配预案为拟每10 股派发现金红利5.0 元(含税),全年业绩符合预期。其中,第四季度营收145.65 亿元,同比增长9.89%,环比增长17.56%;净利润8.87 亿元,同比增长41.73%,环比下降15.64%。2024 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9.14 亿元,其中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9.84 亿元,而2023 年为14.78 亿元。2024 年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6.07 亿元,占利润总额的13.08%。目前,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消费电池(包括锂原电池、小型锂离子电池、圆柱电池)和动力电池(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池及其电池系统)和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全球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我国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持续提升。根据Clean Technica 数据:2023 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售1368.58万辆,同比增长35.84%。2024 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合计销售1724.16 万辆,同比增长25.98%,占整体市场22%份额;2025 年1-2 月销售247.50 万辆,同比增长30.40%。SNE Research 统计显示:2023,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705.5GWh,同比增长38.6%。
2024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894.4GWh,同比增长27.19%;Top10 中中国企业入围6 家,6 家中国企业市场占比67.08%,较2023 年提升3.59 个百分点;其中亿纬锂能以20.3GWh 位居全球第9,市场占比2.27%。总体预计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装机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增长,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出口占比提升。
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4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1285.90 万辆,同比增长36.10%,合计占比40.92%。2025 年1-3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307.30 万辆,同比增长47.10%,合计占比41.15%。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动和力其电他池电池合计产量1096.80GWh,同比增长40.96%,其中出口197.1GW。2025 年1-3 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326.3GWh , 累计同比增长74.90% ; 其中出口 61.50GWh。我国动力电池装机Top15 显示,2024 年亿纬锂能以18.70GWh 位居第5,市场占比3.43%。2024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2025 年1 月,商务部等印发《关于组好2025 年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2025 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叠加动力电池上游材料价格回落至相对合理区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和性价比提升,总体预计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将保存两位数增长,对应动力电池需求将持续增长。
公司动力电池量增价跌,预计2025 年营收恢复增长。公司动力电池技术体系包括三元和磷酸铁锂,主要产品包括46 系列大圆柱、方形铁锂、方形三元、大型软包三元电池等。2024 年,公司动力电池出货30.29GWh,同比增长7.87%,增速低于行业水平,主要部分乘用车大客户车型销量不及预期;测算其均价为0.633 元/Wh,同比下降25.91%;对应动力电池营收191.67 亿元,同比下降20.08%,在公司营收中占比回落至39.43%,产品均价下滑主要系上游材料价格下降及动力电池行业竞争加剧。
预计2025 年公司动力电池业绩将恢复增长,主要基于:一是全球及我国动力电池需求将持续增长。二是公司在动力电池领域具备一定行业地位。三是在乘用车领域新增公告的多款配套车型,将陆续交货入市。同时,公司持续强化在商用车领域的优势,2024 年公司在商用车电池国内市场占比12.15%,位居第2,并于2024 年5 月发布商用车开源电池品牌。四是公司产业链协同已显成效,有助于提升全球业务竞争力。2024 年,公司印尼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已投产,年产能12 万吨镍金属、1.5 万吨钴金属;公司11 万吨碳酸铁锂合资项目实现满产并全部产能已供应公司。
公司储能电池显著放量,预计2025 年持续高增长。公司储能电池产品包括大铁锂、方形铁锂、圆柱铁锂电池,涵盖电芯、模组、系统到BMS 等全方面产品及解决方案。近年来,公司储能电池出货持续高增长,且在公司营收中占比显著提升。2024 年,公司储能电池出货量50.45GWh,同比增长91.90%;对应储能电池实现营收190.27 亿元,同比增长16.44%,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由2022 年的25.98%提升至2024 年的39.14%。通过第四代超薄叠片工艺与三维集流技术,公司核心产品Mr.Big 系列600Ah+储能电芯实现能量效率96.2%,其配套储能系统采用极简结构设计与智能热管理技术,可降低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成本超30%。2024 年 12 月,公司60GWh 超级工厂投产;马来西亚工厂储能项目稳步推进,预计2026 年初开始量产,支持海外全球交付。根据InfoLink 数据统计:
2024 年全球储能电芯企业Top10 中,我国有9 家企业上榜,其中公司储能电芯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二位,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全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突破315GWh,同比增长超60%,其中中国、北美及欧洲市场贡7献5全%新球增装机容量。我国通过顶层设计系统推进产业升级,2024 年全年累计发布储能专项政策600 余项,2025 年重点实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工程与电力市场机制改革, 为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根据 S&P Global CommodityInsights 预测,2025-2028 年全球储能新增需求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 15%以上;以中东、东南亚为代表新兴市场,正快速崛起,成为新增长极。结合公司储能产品行业地位、产能布局及行业增长预期,预计2025 年公司储能电池仍将持续增长。
公司消费电池营收恢复增长,预计2025 年稳步增长。公司消费电子主要包括锂原电池、小型离子电池和圆柱电池,其中锂亚硫酰氯电池、电池电容器(SPC)两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持续引领市场。2024 年,公司消费电池实现营收103.22 亿元同比增长23.44%,营收占比提升至21.23%。2024,公司消费类小圆柱电池持续深化与大客户合作,多个细分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实现满产满销,单月销量突破1 亿只;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在BBU 数据中心备电、eVTOL、无人机及飞行器等领域与头部客户建立合作开发关系;机器人领域部分客户已完成样品交付和组装,锂亚硫酰氯电池在机器人编码器后备电源中已批量使用;成都小圆柱电池工厂已投产,马来西亚小圆柱工厂进展顺利,预计2025 年初建成投产。伴随产能释放及新兴市场逐步放量,预计2025 年公司消费电池将持续增长。
公司盈利能力提升,预计2025 年仍将提升。2024 年,公司销售毛利率17.41%,同比提升0.38 个百分点,主要系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总体承压,总体利好下游电池企业;第四季度毛利率为17.48%,环比第三季度回落1.53 个百分点。2024 年公司分产品毛利率显示:
动力电池毛利率为14.21%,同比回落0.16 个百分点;储能电池为14.72%,同比回落2.31 个百分点;消费电池为27.58%,同比提升3.85 个百分点。公司坚持技术创新驱动发展,2024 年研发投入29.42 亿元,同比增长7.71%,在公司营收中占比6.29%,为近三年的新高。如公司全固态电池已完成小软包电池组装工艺开发,百MWh 中试线预计2025 年投入运行,计划于2026 年推出主要用于混合动力领域的高功率全固态电池。结合公司行业地位、原材料价格走势,以及公司营收组成变化,预计2025 年公司盈利能力仍将提升。
关注战略合作协议执行进展。2025 年2 月7 日,公司与海博思创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建立2025-2027 年度电芯产品战略采购合作关系,预计采购总量为50GWh,双方承诺以国内市场合作为基础,协同开拓海外市场业务,并积极探索在产能等领域的深度合作。近3 年来,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0 余项,总体均在履行中。另外,2025 年3 月,公司收到小鹏汇天的供应商定点开发通知书,公司将为小鹏汇天提供下一代原理机低压锂电池,是公司在低空经济领域市场开拓的又一重要成果。
回购彰显公司发展信心。2024 年2 月,公司公布回购股份议案:公司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回购资金总额不1 低亿于元、不超过2 亿元。截止2025 年1 月17 日:公司累计回购股份2,251,380 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 0.1101%,最高成交价为55.00 元/股,最低成交价为 36.31 元/股,成交总金额为 100,027,226.80 元(不含交易费用),本次回购股份已实施完成。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2025-2026 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2.48 元与3.02 元,按4 月18 日39.99 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PE 分别为16.14 倍与13.23 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汇率大幅波动。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