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号新·视角:装备维修 穿越周期、增强盈利、可预测的现金流
核心观点:
重视装备维修市场:改变军工传统商业模式的赛道。MRO 成本约占武器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的70%。受益存量增加及先进装备占比提高,国内装备维修任务近年或快速增长。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维修保障体系市场的向好发展。售后市场具有更优的商业模式,沉没成本少、现金流稳定、弱化下游型号风险。
从典型装备的维修内涵及成本项目拆分看售后市场潜力。以飞机为整体看,大修、部件修理、发动机修理为主要维修成本。以民机为例,民机飞行直接成本中,发动机更新及部件维护为主要成本,部件维护细分项目中刹车、航电等为主要维修项。从市场空间看,运营前期部件维修占主导,随飞机成熟后,发动机维修占主导。
军民装备维修的商业模式存在一定区别。以发动机为例,军品需求定制、升级空间及更高使用率等特点,利于平滑现金流,例如生产阶段盈亏平衡点更快实现,同时在后续发动机升级驱动下,项目的生命周期往往更长。
对于民品,盈亏平衡点更久但后市场空间最为广阔,与销售备件相关业务贡献现金流长且为主要现金流入。
维修空间广、成长性强,以航空及船舰为例。受益于军机不断迭代及基数扩大,军机MRO 市场规模稳定增长,预计未来十年全球军机MRO 市场达1.39 万亿美元。民航方面,得益于全球航空旅行需求的复苏、新飞机的持续交付以及老旧飞机的延迟退役,商用飞机MRO 市场稳定增长。航空发动机维护收入至少是新机采购收入的4 倍以上,预计未来十年全球民航航发维修市场空间超5000 亿美金。船舰维修规模亦不可小觑,具备不同于动力制造的轻资产、高毛利、持续性特征。观察国内,国产航空装备及船舰动力列装加快,使用量增加加大维修消耗,同时近年核心卡位环节公司维修收入占比持续提升、加大维修相关能力建设,维修后市场景气成长可期。
海外映射,从美国航空产业链看运维业务成长性。中观看,以四代机为代表的先进战斗机批产列装带来运营和维护费用增加,以F-35 为例,60 余年生命周期将产生超过1 万亿美元的维护(sustainment)费用。分析美国航空航天产业链,主机厂售后维修业务呈上行趋势、发动机厂商维修业务超OEM、零备件企业维修增长迅速。
维修决策牵引供应链模式改革,核心是维持长期、可预测性现金流。维修参与方由用户、主机单位、OEM 及PMA 零部件厂商构成。用户诉求是提高装备的出勤率,减少不可预测性的维修及现金流。在该利益诉求下,军品端,用户降本增效诉求或牵引主机维修份额扩大,机制改革层面,国内装备现阶段或以定时维修为主,视情维修或正逐步推进。民航&民船端,以维修可预测、PMA 兴起、渠道布局等为发展特点,继而影响供应格局。
投资建议:重点关注国内外装备市场核心龙头以及受益未来售后市场、机制改革的核心标的。
风险提示:需求及交付波动;政策调整;预算波动;竞争加剧;翻译不准确;测算依据/假设条件/结果不严谨等。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