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行业系列(1)产业跃迁:政策驱动、技术拐点与场景革命的三重共振
作为具身智能的代表之一,人形机器人发展正加速迈进产业化临界点。2025年,被业界普遍誉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 我们预计2030 年后产业渗透率将进入指数级增长通道,2035 年全球出货量或达400 万-1000 万台。中国内地市场方面,在政策驱动、技术拐点、场景革命、及本土供应链优势的多重共振下,人形机器人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成功经验,形成领先优势。本文系统对比及梳理了人形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并综合考量各零部件的价值量占比、技术难度以及国产化进度,我们认为,量产临近,建议关注确定性较强的核心零部件环节,包括行星滚柱丝杠、空心杯电机、六维力矩传感器和谐波减速器。
人形机器人需求广阔,2035 年有望达千万级出货量。2023-25 年原型机密集发布并快速迭代,众多科技明星公司和初创团队纷纷切入新赛道,在原型机发布上,中国内地企业表现亮眼,如小米cyber-one、小鹏Iron、宇树H1 等。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广阔,短期来看,主要应用于工业和社会服务,但中长期维度,我们更看好具有to C 属性的家庭市场。2025 年被业界普遍誉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我们预计2030 年后产业渗透率将进入指数级增长通道,2035 年全球出货量有望达400 万-1000 万台,2024-35年复合增长率70.6%至84.9%,其中服务人形机器人份额将上升至84%。
政策和资本助力,内地人形机器人发展进入快车道。政策上,中央政府通过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明确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阶段目标,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产业生态建设。地方层面,包括北京、深圳和上海相继发布文件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资本端,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投资热情高涨,2024 年,中国内地机器人行业共发生200 起左右投融资事件,金额总计超200 亿元人民币。技术上,中国内地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全球竞争力逐渐凸显,截至2023 年,中国已累计申请6618 件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成为申请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优必选科技已经在人形机器人的有效专利储备量方面排名全球第一,高于本田、索尼、丰田等企业。我们预计中国人形机器人2024-35 年的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75%,2035 年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5%。
智能化和零部件优势显著,中国内地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中国内地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优势体现在智能化和本体制造产业链。
智能化方面,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和新能源车均是具身智能的代表。
中国内地在自动驾驶/智能驾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系统集成经验,能够快速将这些技术迁移到人形机器人开发中,不仅加速研发进程,还能有效降低成本,为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本体量产方面,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传感器、电池等核心部件与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重叠度达60%以上,凭借内地在新能源汽车的制造优势,我们认为中国内地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同样具备规模化降本潜力。
量产在即,核心零部件投资确定性较强。投资逻辑上,人形机器人正处于发展初期,智能化处于技术摸索中,而本体制造层面多个零部件的技术已经逐渐收敛,本体量产的进度快于“大脑”和“小脑”的研发进度。类比新能源汽车,当前阶段建议关注价值量占比高且本土化率较低的核心零部件,包括行星滚柱丝杠、空心杯电机、六维力矩传感器和谐波减速器。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