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制造行业专题研究:智能眼镜:眼视光的价值在哪里?
AI+拍摄眼镜:产品形态成熟,产业变革有望到来。根据WellsennXR,2024 年全球AI 眼镜出货量234 万台,其中AI+拍摄眼镜销量225 万台。
当前,AI+拍摄眼镜的产品路径已基本成熟,后续发展重点或将聚焦于模型能力升级、软硬件性能优化,以及产业龙头间协同合作的深化。
对于一款已相对成熟的产品形态而言,获得政府、产业界与消费者从高到低全方位的认可与接纳至关重要。近期,国内以雷鸟、Rokid 为代表的产品在政府活动、信通院、官方媒体及产业协会等层面频繁亮相发声;Rokid 与蓝思科技达成深度战略合作;XREAL、晶盛机电、龙旗科技与鲲游光电四家企业正式签署《AI/AR 产业链战略合作协议》;传音控股联合莫界科技推出 TECNO AI Glasses(AI 拍摄)和AI GlassesPro(AI +树脂光波导+单绿)。同时,上海市将XR/AI 眼镜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范围。这一系列举措正推动产品在消费者视野中逐步实现破圈。
智能眼镜+垂类场景:渗透率提升曲线陡峭可期。我们推断,智能眼镜在会议、视障辅助、骑行、滑雪、旅游、直播等垂直场景中,更易形成陡峭的渗透率提升曲线。在这些场景中,智能眼镜有望充分发挥其第一视角拍摄、语音交互(解放双手)以及智能识别等能力优势,且用户在此类场景下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较强。此外,垂类应用场景有助于降低对软硬件能力的过高要求,从而实现产品功能、重量与续航等核心指标的平衡。值得期待的是,2025 年Meta&Oakley 合作开发的运动场景眼镜有望面世;在此之前,前锤子科技 COO 吴德周创办的致敬未知已推出首款主打运动拍摄的AI 智能眼镜——BleeqUpRanger AI。
AI+AR 眼镜:先有传统眼镜智能化,后有计算终端眼镜化。行业早期产品为AR 眼镜、音频眼镜,其中早期AR 眼镜以BB 方案居多;23年9 月Meta 联合Rayban 推出Rayban-Meta(AI+拍摄眼镜)、24 年出货量超200 万台;24Q4 Rokid 推出AI+单色AR 眼镜;25 年市面上有望出现大量的AI+拍摄眼镜(类似于Rayban-Meta);25H2 Meta 将联合Oakley 推出运动眼镜、Rayban-Meta 带显款(AI+单色AR);AR+AI是下一代产品形态,空间计算单元(类似于Meta Orion)或是最终形态。伴随GPT、Llama、Grok、Deepseek、豆包、通义千问等模型不断更新升级;波导技术在材料、工艺及技术路径等方面持续创新,AI+AR眼镜产品正从基础硬件叠加阶段,逐步向智能辅助与智能助理方向发展。
远期展望:通过品类对比,智能眼镜远期总量空间预计在亿台级别。1)对标智能手表:中短期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均为智能手机的部分功能载体;2023 年全球有超过12 亿人拥有至少一块智能手表,伴随智能眼镜续航、重量、近视方案等问题逐步解决,渗透率有望对标智能手表;
2)对标光学眼镜:中期当智能眼镜功能更丰富、实用,且重量无限接近于眼镜后,有望逐步替代光学眼镜;2020 年全球至少有22 亿人视力受损,部分人群会将现有近视/远视眼镜升级为智能眼镜;3)对标智能手机:当智能眼镜生态搭建完整、具备过程产品的所有功能,远期有望替代智能手机;2023 年全球约43 亿人拥有智能手机,未来智能眼镜有希望逐步替代手机、成为新一代交互媒介。
眼视光的价值:1)上游原料:目前智能眼镜沿用树脂材料、高折射率依赖进口,长期关注光波导融合度数新材料研发进展;2)中游镜片:
我国镜片行业集中度仍有提升空间,中高端领域逐步国产替代;近视镜片为AR 眼镜落地核心环节,当前磁吸/插入式为过渡方案,贴合式、融合式技术稳步突破。龙头具备规模化、定制化车房能力,有望与智能眼镜龙头强强联合,市场格局有望显著集中,同时ASP 有望同步提升(2 片→3-4 片、镜片制造难度提升、贴合工艺有附加价值);3)下游渠道:渠道链条长、门店管理非标化导致零售商较难集中,基于客群匹配度、定制化车房壁垒、单店模型改善→渠道扩张进一步加强逻辑,智能眼镜销量增长驱动单店模型改善,强强联合下头部零售商份额有望明显提升。
未来或已来,建议重点关注以下企业:具备较强的镜片车房定制能力,与国际及国内大客户紧密合作,且凭借技术迭代不断实现破圈的【康耐特光学】;与头部智能眼镜厂商合作开发运动相关产品,未来有望拓展运动骑行等业务领域的【英派斯】;镜片生产能力领先,与头部3C厂商开展合作的【明月镜片】;渠道布局先行,并逐步向产品端延伸(如与雷鸟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研发产品)的【博士眼镜】。展望后续,4 月23 日Meta 预计发布财报、4 月29 日Meta LlamaCon 大会,5 月15 日字节原动力大会,后续重磅产品小米AI 眼镜(根据WellsennXR)、Meta AI 眼镜有望发布,我们预计后续板块将迎来新一轮催化。
风险因素: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合作落地不及预期,技术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单店模型测算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